全部

胡春雨:鸡年春晚,刻录中华文化的“中国美”

来源:齐鲁网

作者:胡春雨

2017-01-31 09:54:01

作者:胡春雨

大国气度,华夏气韵,盛世气象。在刚刚汇入历史星河的丁酉除夕,一台文艺盛宴如约而至,端上了九州万方的大舞台。这桌丰盛的大餐,珍馐杂陈,水陆毕至。入座细品,其中热烈而深沉、中和而多彩,乃是中国年的中国味道。三十年春晚,留下了老一辈的壮岁记忆,伴随着新一代的成长脚步,业已成为中国年俗新的传统,久已成为年夜侑酒的精神大餐。三十年来,集中展示中国文艺最高水准的春晚,在一个侧面见证了历史的演进,一路留下了国人的憧憬与失望,欢喜与不满。

“三十年为一世”。每逢迎候岁月转换的春晚,我们共同见证了这段中国历史的伟大变迁。三十年前,电视机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遥远的舞台由此拉近了民众的生活。而这恰是一段年味最浓的时代,文艺与经济的复苏带来了生活的喜悦,春晚欢天喜地赶在了时代的前头。一段哑剧《吃鸡》,令人回味至今;一段《虎口遐想》,引爆了全国的笑点。尽管记忆早已模糊,但永远忘不了一大家人挤在狭窄的房间里,大眼瞪小眼、咧着大嘴一起看春晚的画面。

模模糊糊的记得,大约到了九十年代,春晚愈发新潮了起来。港台风从舞台劲吹到街巷,新奇的文艺形式引领着潮流,外来的审美观念冲击着我们这个憔悴的东方古国。春晚的舞台愈发华美,可不知不觉春晚的美誉度却大幅下降,由当年的热捧变成了讥讽,于是观看之前便等着如潮的差评,甚至让春晚退出历史舞台的呼声也出现在互联网上。的确,倘若天天过年,年味自然淡了……

小时候闻着锅里辣子鸡的香味便急得直流口水,可现在的孩子大概塞到嘴里还得哄着。历经一代人的太平,我们已从文艺的饥渴到了繁荣,数不清的节目充斥着荧屏争奇斗艳,抢夺着人们有限的眼球。春晚的功能也在悄然变化:春晚还是那个送来无数高潮的文艺殿堂么?于是我们为春晚选秀的节目欢欣不已,等到春晚却提不起兴趣。《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食客的嘴刁了,这道亿万人的大餐,调起口来着实不易。何况热闹的大年三十,我们时而觥筹交错,时而被炮竹吸引,能有多少精力品味精心制作的节目呢?《大学》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恐怕就是人参果,吃着也未必有滋味。反求诸心,除了对春晚自身的批评,恐怕春晚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考察的课题。中国文艺,在时代的演进中前行。

春晚,只要用心品味,它总会是中国文艺的高峰之作,今年的春晚尤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会从首都到全国的四个分会场交错展开:从东北的冰雪世界,到中南的奇山秀水;从西南的民族风情,到东南的国际都市,春晚的画面在广阔的空间中切换,汇聚着一个泱泱大国迥然不同的地方风情。现代灯光和舞美技术的采用,让色彩更加缤纷变幻,让舞台在现实与超现实中通天拔地、美轮美奂。

天造地设的象鼻山浮现在水面上,而这一切恰恰成为了天然的舞台和布景。整个现场的色彩,从喜庆的红色变成光辉的金色,又变成清雅的绿色,环列山下的小船载着美丽的歌者缓缓而行。双桨时而打起的水花,在灯光的映照下若颗颗珠玑。从主会场到分会场,庞大的演职群体精彩纷呈,彰显着一个大国的自信与气度,各种绝活在人群中等待发现。恐怕仅凭这样的场面,这场民族的盛宴已不亚于里约奥运的开幕式,人财物的筹备与策划不亚于组织一场战役。

然而繁华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浓浓的中国味道。从舞台的设计到服饰,从节目的形式到内容,一股热烈的中国风自信而张扬地回到中国的舞台。中国美,可以美化中国人的心灵;中国风,可以树立中国人的自信。一部戏曲连唱,以京剧为干串烧了多个传统剧种;几十位武术冠军的联袂演出,在一派英姿勃发中,让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渊源深厚与民族精神的勇武刚劲。

对于我这素不了解文艺的人来说,语言类节目无疑是最直观的了。一段相声,从两个年轻人的姥姥说起,回顾了一代人成长的脚步和亲情的呵护,无论管教的方式是粗糙还是细致,家风家教的主题隐藏其间。在穿针引线中裁剪出一路包袱,笑声之后,却是浓浓的亲情与暖暖的回忆,令人动容。离异夫妇的相逢同样不可思议,但在令人捧腹的打闹中突出了一个主题:彼此的爱与忠诚。这些内容,无疑呵护着中国人家的伦理,升华着中国人的精神特质。

的确,老百姓看节目是图个热闹,但引燃欢乐的不应仅仅是搞笑。艺术的魅力不仅是引爆笑点,而是打动观众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一味的图热闹,早晚也有疲惫的时候。

“既醉以酒,又饱以德”。文艺不仅要有卖点,还要有立足点;不仅要有精彩的表现形式,还要有健康的思想内容。一台春晚,在四个多小时紧凑而热烈的演出中,殷勤招待着海内外不同领域的中华儿女。在这个直通巷陌的文艺殿堂上,航天英雄和老红军的集中亮相,以及节目最后一曲《壮丽航程》,则直接奏响了时代的旋律,点明了晚会的主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素来重视音乐和文艺对文化的积极培植作用,从来不是娱乐至死的低俗。

《乐记》云:“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知方,可以观德矣。”文艺可以通过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启迪国民的心智,美化社会的氛围。在树立文化自信与实现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春晚不仅是大众化的文艺形式,更应是中国文艺的制高点,积极引领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

一台春晚,不仅要有热度,还要有高度和深度。只有中看中吃又营养的,才能是大餐。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朱永华:从戏曲广播操成“网红”中拓宽发展思维

尤其是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既源于生活,又经过高度的艺术夸张与凝练,更显的唯美柔雅、铿锵山河。没有对戏曲的全神投入与着迷,是很...[详细]
齐鲁网 2017-02-01

朱永华:被爸妈唠叨的“年味”更值得我们珍藏

无论是声称被“嫌弃”的大学生,还是抱怨“喊不动”的家长,其实既是在“秀亲情”,更是在“晒幸福”,这种体现在大学生家庭中特有的锅碗瓢...[详细]
齐鲁网 2017-01-31

刘天放:豪爽的山东人最能喝,却也要量力而行

豪爽的山东人被评了个喝酒“冠军”挺有意思,但也别总是引以为豪,说明山东人豪爽的同时,也要注意喝酒的害处。喝酒是一种超脱、一种释放、...[详细]
齐鲁网 2017-01-31

朱永华:让传统春节成为化解矛盾的“溶解剂”

法律不会迁就,民意更不会容忍,终结过年呈现的这类极个别杂乱音符,除了提升全民文明素质之外,也提醒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关注平日里群众矛盾...[详细]
齐鲁网 2017-01-30

刘天放:山东退出“除夕污染最重城市”令人欣慰

政府部门的宣传起到了很大作用。城市文明当然离不开法律的强制,有些城市就发布了“禁放令”,但在喜迎新春佳节的时候,禁止不如引导,山东...[详细]
齐鲁网 2017-01-30

刘天放:抢“头炷香”式祈福不如“闻鸡起舞”

烧头香,只不过是习俗而已。如何把握就必须有一个分寸,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有这样的风俗在,年俗就多了一种,年味儿就更浓...[详细]
齐鲁网 2017-01-29

刘天放:中国春节变“全球黄金周”鼓舞人心

在出国出境游的时候,也一定要注重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杜绝一些令人诟病的不文明行为,消除由于误解造成的不良影响,以让世界更真实地了解...[详细]
齐鲁网 2017-01-28
朱永华:春晚相声《新虎口遐想》更值得“遐想”

朱永华:春晚相声《新虎口遐想》更值得“遐想”

新《虎口遐想》无疑是当下相声艺术中的一缕清风,如何让相声艺术既摆脱低俗肤浅又能针砭时弊,辛辣中又经得起咀嚼,令人开胃舒畅振奋精神,...[详细]
齐鲁网 2017-01-28

刘天放:让春节这一“文化符号”回归本源

过好春节,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加浓浓的年味儿,对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让年味儿更浓,就应该弘扬优秀的...[详细]
齐鲁网 2017-01-27

刘天放:让年夜饭回归亲民朴素,尽吹正气清风

今年的年夜饭预订还是受到了影响,如此多的中高档酒店、饭店悄然刮起“降价风”,这在近年来还算不多见。不少市民吃年夜饭从“下馆子”回归...[详细]
齐鲁网 2017-01-26

殷建光:保护“春晚”版权助力春节文化传承发展

保护“春晚”版权能够吹响保护春节文化冲锋号。一方面,从国家层面,要引领各级文化部门,保护好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春节文化,这种保护,是...[详细]
齐鲁网 2017-01-26

堂吉伟德:火爆的高端白酒当有“走不出去”的忧思

仅仅以国内市场为主,而没有实现全球化,这对一个行业来说,其实是最大的败笔。表面上看,从啤酒、果酒、黄酒、白酒、葡萄酒和红酒,国产品...[详细]
齐鲁网 2017-01-25

刘天放:春节“中国热”全球兴起展现中国软实力

春节带来的“中国热”在全球兴起,国家影响力,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该被视为我们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在中国...[详细]
齐鲁网 2017-01-25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