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灼言|保护与传承并重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来源:闪电新闻

作者:

2024-03-22 10:42:03

3月21日,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济南召开。

山东博物馆内,灰陶尊、人面纹玉饰、春秋简牍书刻、汉画石刻等精美绝伦的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走进章丘,焦家、城子崖遗址等中华文明源头风貌震撼人心。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东文化底蕴深厚、地位重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责任重大。

会议强调,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事关国家文化资源安全和永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根脉依托,事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文化领导力和现代文明建设,事关应对百年变局和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

如何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山东牢记嘱托,坚定扛牢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大力推进守正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

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决定我们应当努力对其加以保护,但解决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下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不容易。会议提出,要构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体系,做好资源普查认定,抓好分类施策保护,确保珍贵文物安全,形成覆盖考古发现到展示利用全过程、远古到近现代全时段、地上地下水下全空间、物质和非物质全类别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要强化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把文保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加强城乡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推动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有机统一,促进文化遗产和居民互利共生、和谐共存。山东始终把文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好顶层设计,实施顶格保护。相继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全面推动16市完善“先考古、后出让”配套制度建设;先后颁布实施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山东省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章可循,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

“海岱考古”诠释“何以中国”

近年来,山东着眼讲清楚海岱地区对中华文明演进的贡献,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沂水跋山遗址发现距今10万年、全世界最早的象牙铲;赵家徐姚遗址出土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陶器;焦家遗址发现了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稷下学宫遗址基本得到确认。山东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6项、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4项。此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加强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阐释,深入实施重点项目,一体谋划推进研究、阐释、转化工作,讲好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山东故事及文化影响,引导全社会形成更加完整准确全面的历史观、文化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当下,山东正以一系列脚踏实地的行动,促进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中焕活新生,以一域之精彩,见证中华全域之多彩。

让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山东加强挖掘利用,创新转化手段,一大批文保单位、遗址遗迹、文博场馆、古镇古村纳入旅游线路,促进了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相互赋能。目前,山东全省已对外开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80处,其中建成景区并开放620处。会议提出,要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切实做好以文化人、展示利用、数字赋能、传播交流的文章,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风采。在山东博物馆,丰富多样的展览项目、手造技艺传习等体验活动、“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满足游客吃、喝、玩、乐、学等一站式需求,为提高公共文化品质、添彩美好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发挥重要作用。在孔子博物馆中,模仿微信界面设计的“夫子问答”是博物馆里人气最旺的场所之一,在这里,游客可以触控屏幕将疑问发送给孔夫子,通过沉浸式互动的方式,“跨时空”聆听孔夫子的答案。

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怎样找好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创新中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山东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以崭新的奋斗姿态开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征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东力量。(文/ 张艺凡 陈一钊 殷建光)

[责任编辑:张艺凡 靖晓红 佟国强 刘骏]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