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朱永华:从站名争夺中感受乡愁的凝重

来源:齐鲁网

作者:朱永华

2017-01-01 22:13:01

作者:朱永华

过去的一年,郑州高新区丁楼村的村民一直试图证明:丁楼村并没有消失。去年9月15日,郑州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对外公示站名,莲花街长椿路口的地铁站出现了两个备选方案:“丁楼站”和“河南工业大学站”。前者以所在村庄命名,后者则取自附近地标。最终“河南工业大学站”入选。自此,丁楼村的村民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正名”行动。今年12月27日,部分村民使用自制站牌,将已建成的“河南工业大学站”字样遮挡,替换为“丁楼站”,在被地铁运营方清理后,28日,丁楼村民再次“手动更名”(据12月30日《新京报》)。

平心而论,从人文历史和当地土生土长百姓的感情上来说,虽然实际上“丁楼村”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地标性的河南工业大学和郑州大学两所高校,但丁楼村的记忆和乡愁依然印刻在乡亲们的内心深处,能够在新建的地铁站名上留下“丁楼”两个字,既是对故土的一种眷恋和怀念,更是一种根的符号。相信很多漂流在外或是村落被整体迁移的农民兄弟,更能对丁楼村民的这一行为感同身受。但从适应发展角度来看,丁楼村已经不存在,两所高校数万名师生更是乘坐地铁的主力,况且每年还会有大批量的新生报到入学,采用“河南工业大学站”既具有现代色彩,更与地铁本身的现代交通属性相吻合,也更便于师生乘客出行。

显然,无论使用“丁楼站”还是“河南工业大学站”,原则上都是仁者见仁,“河南工业大学站”能够在网络投票中“胜出”,正如丁楼村村民所言,村民能够熟悉上网并参与投票者充其量不过千人,而偏向以大学命名地铁站的高校师生有数万之多。因此无论采取任何“民主”方式来决定站名,丁楼村都不可能有胜出的希望,但这确实也不意味着“河南工业大学站”的地铁站名就完全“合情合理”,毕竟从历史人文和乡愁记忆来看,出身“年幼”的“河南工业大学”还无法取代“丁楼”在乡亲们内心的感情根基,而且习近平主席在谈及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时也说过,“必须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能够在新型轨道交通的站名上留下“乡愁”,同样也是铭记发展之根。

不过,话又说回来,时代在前进,我们在记住乡愁的同时,更需要放眼未来,那种为了保留乡愁而疲于发展的思维同样也是在固步自封,同时更应当看到,对于数万高校学子而言,“河南工业大学站”对于他们何尝又不是终身铭记在心的一种“乡愁”?大学教育事关未来发展,作为村民更应当把内心对于丁楼的“乡愁”期许,留给校园这一代代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唯有他们才能让故土的各项事业发展继往开来。放弃“丁楼”的站名,并不意味着丢掉丁楼的变迁历史,相反,根植在丁楼这片土地上的高校、地铁等地标建筑群,恰恰为丁楼村赋予新的发展生命,更是丁楼乡愁的延续。而作为丁楼村的老村民,能够亲眼见证这些发展和天天目睹这些满身活力的年轻学子,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呢?

尽管丁楼村村民“私自”更改地铁站名着实涉嫌违法,但警方对于这一“挽留乡愁”的轻微违法显然也很宽容,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理解。而在笔者看来,乡愁情感与时代发展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更应当相互“兼容”,面对站名的“争夺”,且国家和地方对地铁站点的命名并没有具体明确规定,地方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彼此兼顾,在综合研讨权衡之后,不妨采取“主副站名”的做法,将“河南工业大学站”作为主站名,而将“丁楼站”作为副站名标注在同一块站牌上,这样,既可以慰藉村民的“乡愁”情结,更体现出包括高校在内建设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让主副站名相得益彰,也上高校莘莘学子从这块独特的站牌中感受厚重的人文情感。

其实,表面上看是村民与高校师生对地铁站冠名权的争夺,背后透露出的却是村民对乡愁情感的凝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向前推进,很多地方的原始自然村落,因征地拆迁或发展需要被整体迁移而消失,但历史沉淀的那份厚重乡愁却让新老村民都难以割舍,更希望在新的发展设施上留下一个“记号”,寄托一份眷恋。无论行为有多少不妥,都不难解读其中的淳朴与沧桑,而如何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融入和传承这份乡愁,留下“根”的印记,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去慎重思考,毕竟我们不能没有根基的去“漂浮”发展,不忘初心依然是健康稳固发展之本。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刘天放:“全国专车第一案”赢了局部输了全局

但就全国各地的网约车新规来看,网约车、传车之类,要想回到原来的运营状态已经不可能了。也就是说,虽然陈先生赢了官司,他和他所代表的专...[详细]
齐鲁网 2016-12-30

邓海建:“新枫桥经验”其实不过是正视了两个现实

面对网络犯罪逐年高涨的逼人态势,因应信息化与数据化的现实,用好企业这个最大的“群众”,群防群治、群策群力,开放而多元的法治,必能对...[详细]
齐鲁网 2016-12-30

朱永华:一分钟连爆9句粗口抖落一连串为官节操

显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脾气,但作为党员干部,不仅纪律和制度要求不能和普通百姓那样随意乱发无原则的“牢骚”,更用当具备...[详细]
齐鲁网 2016-12-30

戴先任:法院“悬赏”查找老赖线索是执法创新

让诡计多端的“老赖”更难以遁形;另外,通过发动群众,通过媒体、法院公告栏等发布悬赏公告,也能让“老赖”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对其形成...[详细]
齐鲁网 2016-12-30

王彬:“网络小说”可成为文化输出的“先行者”

这几年中国网络小说在海外走红以及庞大网络文学输出雏形显现的现实,却有违于目前文化输出的现状。不得不说,在当下中国文化输出萎靡不振的...[详细]
齐鲁网 2016-12-28

刘天放: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成常态的局面必须改变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成常态,不是像专家说的是简单城镇化的问题,也不是县镇大班额带来的,而正是盲目合并农村学校加剧了乡...[详细]
齐鲁网 2016-12-28

朱永华:“高空坠物连坐”政府不能置身事外

小区物业对每栋住宅都有管理义务,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对住宅安全更有法定的监管职责,因此,在高空坠物的“连坐”被告中,既不能少了物业,更...[详细]
齐鲁网 2016-12-28

让普通人能买得起房,才是限购的关键

限购令只是一种结合实际的解决方式,真正能让房价降下来,让普通人能买得起房,才是关键。不过,限购不如限价,尤其对急需住房者不应限购,...[详细]
齐鲁网 2016-12-27

齐鲁漫评:成摆设的环卫工休息室透着“冷酷”

问题是环卫部门乃至当地政府对环卫工人是否心存关爱,只要心中装有环卫工人的冷暖,一座座精巧别致的“环卫工休息室”注定会成为环卫工人们...[详细]
齐鲁网 2016-12-27

张楠之:拍摄“车震”为何成了一些执法者的乐子?

执法的前提是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执法的正当性便无从谈起。基层执法人员如此任性,他们的领导知道吗?将他们招进执法者队伍的人知道...[详细]
齐鲁网 2016-12-27

石敬涛:“汉丽轩烤肉”何以能“骗过了全世界”

显然,对于食品造假,“汉丽轩”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试想,连“汉丽轩”这样“正规”的著名连锁餐饮企业,都已经沦落至此,那些路...[详细]
齐鲁网 2016-12-27

董光强:让楼市“退烧”彰显姿态,更需对症下药

扩大限购范围,加码调控力度,在笔者看来,在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过程中,面对不同“高烧症状”,病理和病因是不同的,打“退烧针”更应当...[详细]
齐鲁网 2016-12-26

刘天放:执法者口中的“依法抢劫”是句大实话

即便是依法行事,也需要拿出执法的依据来;更不能把“依法抢劫”当成津津乐道的口头禅,这不仅使自己的形象全无,更会付出公信丧失的代价,...[详细]
齐鲁网 2016-12-26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