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精神,宣读了《关于表彰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的决定》,省领导为受表彰代表颁发奖牌和证书。
当“光盘行动”成为餐桌自觉,当“帮喜团”义务张罗的简朴婚礼在乡村传递新风,当506个“口袋公园”让市民“抬脚入园”……齐鲁大地上,缕缕文明新风正从细微处汇聚成磅礴力量。山东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无形的文明“软实力”淬炼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硬支撑”,铺展出一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画卷。
筑牢文明之基,深植为民惠民沃土,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山东深刻认识到,文明建设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直抵民心的具体实践。滨州邹城市推动老旧房屋更新、建设高标准便民服务点;聊城市东昌府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社区,成功清理长期困扰居民的“僵尸车”,显著改善公共空间环境……一系列务实举措切实解决了设施陈旧、服务滞后、停车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文明创建成果可触可感。落实“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要求,山东正着力推动城乡环境面貌共同改善、文明素质共同提高、治理效能共同增强、生活品质共同提升。正是这些扎实的工作,助力德州、滨州、聊城、菏泽4市及平阴县、莱西市等10个县(市)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210个村镇、149个单位、37户家庭和42所校园入选全国文明系列名单。
文明之魂,彰显崇德向善引领,放大榜样示范效应。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山东省着力强化价值引领,以榜样力量构筑精神支柱、树立价值标杆。生活简朴、倾囊助学的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李振华;致力于高铁技术研究应用、不断刷新中国速度的梁建英;半年内先后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吕明玉……这些先进典型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辉。数据显示,山东全省迄今已评选省级道德模范445名,其中23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67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并选树全国“时代楷模”8位,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风尚。在乡村文明建设方面,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三河埠村“帮喜团”积极推动喜事新办、简办;费县东蒙镇龙雨庄村创新实施美德积分管理办法,将文明祭祀、红白事报备等行为与积分激励挂钩,积分可兑换商品折扣或享受贷款授信……这些实践探索使现代文明理念深深扎根城乡,文明新风真正“移”出好民风,“易”出新风尚。
文明之脉,跃动守正创新实践,理论铸魂服务基层。创新采用“理论+文艺”等鲜活形式,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主题宣讲,打造“‘理’应讲起来”宣讲品牌;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精心组织“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红动齐鲁”山东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等系列活动……山东省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重要抓手,坚持不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将文明实践阵地着力打造成为服务群众的综合性平台。数据显示,全省2024年新增文明实践志愿者2.2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1932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50万次,切实贯彻了“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此外,山东还着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明之脉更加丰沛。
当文明浸润于斑马线前的自觉礼让、邻里间的和睦互助、村规民约的自觉遵守,山东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已超越道德风尚的层面,内化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动力与硬核支撑。新征程上,齐鲁大地必将持续厚植文明沃土,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作风建设,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的良好格局,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交响乐章中,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凝聚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磅礴精神力量。(文/黄宗跃)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