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东风劲,奋进正当时。2025全国两会吹响新征程的号角,经济大省如何挑起大梁?“闪电评论”专栏连续推出7篇评论文章,深入阐述山东经济发展的底气与力量,聚焦山东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周云杰的一席发言,不仅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更展现出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1991年,中国家电行业还在代工贴牌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海尔却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扛起中国品牌的大旗,直击发达国家市场。25年持续亏损的煎熬,换来的是全球消费者对“Haier”的认可。当海尔第16次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时,世界终于读懂了中国企业的“长期主义”:品牌是穿越周期的船票,坚守是逆袭全球的底气。
当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十大研发中心,推出了200多项原创科技产品,主导和参与发布国际标准111项,引领了全球家电行业的技术创新。
在非洲,海尔冰箱与太阳能产业结合,变身“家庭电站”;在德国,酒柜与米其林餐厅共创美食生态;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更让全球产业链共享数字红利。从产品品牌到场景品牌,再到生态品牌,海尔用实例证明:技术话语权的争夺,本质是创新力的较量,全球化的终极战场,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荣。
周云杰在代表通道的发言,不仅是海尔故事的讲述,更是山东乃至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宣言。当“万企出海”从政策蓝图转化为企业行动,当“鲁贸全球”从口号落地为生态网络,山东正以海尔这样的领军者为锚点,书写中国制造全球化叙事的新篇章。
今天,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首场“代表通道”上,以周云杰为代表的实体企业家率先亮相,这既是国家对坚守“以实业报国”企业家的高度礼遇,更彰显着以先进“智造”提振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心。这场春天里的盛会正凝聚起“智造强国”的澎湃动能,期待两会涌现更多立足产业前沿的真知灼见,以科技创新之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春天故事!(文/刘科春)
画面中行驶在山东地图上,串联起16市文旅资源的旅游列车,名为“好客山东·齐鲁1号”,它是山东为提振消费谋划的一项创新之举。在3月6日下午举行的山东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上,这辆特色列车即将开行的消息吸引着中外媒体的目光。
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于改革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和“创新”被高频提及。透过蓄势待发的“好客山东·齐鲁1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诗和远方”的交融,更是山东在改革创新大潮中踏踏实实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谈改革、话创新,开放日的一问一答间,一幅更高质量、更有温度、更富活力的发展图景正在徐徐绘就:聚焦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杜振新在发言中表示,强化科技创新资金靶向投入,尽快出台落地制药用水相关技术指导原则。聚焦民生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卓长立在发言中表示,调整养老育幼资金分配比例,把更多的资金用于以居家为主的服务。
实打实的发言,处处折射为民履职的初心。改革只有进行时,创新没有休止符。从“齐鲁1号”车轮滚动的韵律,到智能工厂机械臂的舞姿,从盐碱地变身“吨粮田”的奇迹,到“链长制”催生的产业集群,山东用行动诠释着改革创新的辩证法:既要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战略定力,又要增强“功成必定有我”的变革锐气。
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改革是破浪前行的“帆”,创新是击楫中流的“桨”。开放日让世界看到一个奋楫笃行的山东,正满怀信心奔赴希望的春天。(文/张艺凡、李翔睿)
从民营企业座谈会到全国两会,“民营企业”始终是高频词、关键词。
今年全国两会,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近三成来自民营企业,他们代表的是1400多万山东民营经济主体,他们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
这里面有获批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的山东路德新材料公司;有突破导电膜玻璃技术瓶颈的金晶集团;有填补国内可降解材料产业化技术空白的联泓新材料公司……
山东民营企业何以韧劲十足、淬火成钢?答案:爱拼!
“爱拼会赢”是勇于向技术巅峰攀登的坚韧,是“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坚守、是扎根于“制度土壤”之中的不懈奋斗。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冲上云霄,豪迈科技深海钻井刺穿万米海渊……全世界看到了山东民企的“上天入海”;登海种业先后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太多山东企业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咬定一个目标,永葆“拼”的精神、“赢”的信心,终能打开一片新天地!
爱拼才会赢,爱拼必能赢!
放眼今天的齐鲁大地,从盐碱地里的生命奇迹到深海装备的技术突破,从单项冠军到行业领军……一个个爱拼会赢的故事让“大有可为”的期许,在“大显身手”的舞台,化作“大有作为”的铿锵回响!(文/靖晓红)
流转土地两千多亩,托管土地5万多亩,2024年,全国人大代表魏德东所在的德州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多数地块达到了“吨半粮”标准。
魏德东的秘诀是:科学种粮。
增产还要增效。
在滨城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一粒小麦被加工成谷朊粉、蛋白肽等600多种产品。
一吨原产值只有3700元的小麦,摇身一变,就可以卖到9200元。
科技强农,产业富农。小麦的故事,只是山东乡村振兴的一个小小的切面。
时间的指针拨回七年前。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明确要求。当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再次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这是重托,是使命,是责任。七年来,乡村振兴道路上,山东一刻不停!
2024年,山东粮食总产量1142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万亿,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业总值和农产品出口,居全国第一。
走在前厚望如山,挑大梁使命在肩。站在成绩单上乘势而上,山东还需再加力!
山东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更高水平建设“齐鲁粮仓”,以更大力度发展富民产业,以更强举措发挥片区引领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下功夫、求实效,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从寿光智慧大棚里的“数字革命”到曹县电商小镇的“云端突围”,从黄海之畔的“海洋牧场”到鲁西平原的“吨半粮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山东勇探新路、砥砺深耕,以时不我待的拼劲干劲,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走在前、挑大梁”,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文/刘国栋)
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谈“新质生产力”。代表委员们更是高频热议。那么,作为经济大省的山东,如何展现“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向“新”出发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我想,山东这份底气的答案既源于传统产业的“老树新芽”,也得益于新兴产业的“拔节生长”,更离不开对未来赛道的“超前落子”。
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新质生产力“置顶”。明确提出“支持6G技术预研”“培育1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目标,在具身智能、量子科技、6G等领域构筑先发优势。山东深谙“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的真谛,以“固本兴新”开辟赛道。
一方面,依托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工业互联网赋能、绿色技改实现“老树发新芽”;另一方面,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速建设6G创新集聚区。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智慧,让山东既夯实根基,又抢占先机。
数据显示,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突破50%,人形机器人产业产值连续两年增长超36%,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济青干线等项目成为全国标杆,量子产业规模剑指千亿级……这些数据背后,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表达。
向“新”而行,其势已成。
山东的底气,在于将国家战略与地方禀赋深度融合,起于战略前瞻与政策引领,成于创新突围与产业跃迁,显于区域协同与生态赋能。这场从“新”出发的征程,不仅为齐鲁大地铺就突围之路,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山东样本”。(文/李翔睿、陈一钊)
时下,烟台弗迪新能源动力产业园的工地上,机器轰鸣、焊花飞溅。这热火朝天的场景,是潍柴与比亚迪联手打造的560亿元新能源产业链项目,也是山东“做厚制造业家底,做足现代化产业体系成色”的生动缩影。
过去,山东经济曾因依赖传统重工业而被称为“大象经济”,如今,全球运力最强固体火箭“引力一号”点火升空,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投用,潍柴柴油机热效率第四次刷新世界纪录……标志着“笨重黑粗”正向“专精特新”蝶变。2024年,山东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推动冶金、石化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跃升;同时,124项重大科技项目、98项产业攻关项目密集落地,3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5个未来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已过,山东正以“群象共舞”的姿态,重塑经济版图。
2025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开放日上,记者提问聚焦现代产业部署。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孙爱军的回答直指要点:未来将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突破核心技术,超前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未来赛道”。
当前,山东正抢抓人工智能“新风口”,以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国内领先的20个行业大模型、50个标杆场景,让“智改数转”渗透千行百业。这种“传统产业不放松、新兴产业抢身位”的打法,既厚植了制造业根基,又拓宽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维度。
从全国两会部署看高质量发展,山东实践印证:唯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数字变革重塑产业生态,以集群攻坚突破关键技术,才能让制造业家底更厚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成色更足。(文/刘科春)
来到长者食堂,老年人“刷”一下脸就能吃上“一餐热饭”,这项在山东多地推行的养老服务举措,正守护着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成为发展向前、民生向暖的生动注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住鲁代表委员们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积极建言献策,从为孩子筑牢优质教育根基,到为年轻人拓宽多元发展路径,再到为老人打造贴心养老环境,“热气腾腾”的议案建议直抵人心,彰显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应有的担当。
保障和改善民生,贵在日拱一卒的实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山东正用更多民生实践托举起齐鲁人民“稳稳的幸福”。
看投入,2024年,山东民生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今年,山东持续加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补短板,确保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目标只增不减,保障民生山东全力以赴。
看供给,全省新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3万户、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新增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实事只多不少,保障民生山东“新”招迭出。
看品质,提升社会保险全民参保水平、推动医养服务协调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标准只高不低,保障民生山东向高攀登。
“民生为本”是全国两会不变的底色。当一个个庄严承诺、一项项民生部署从“写在纸上”到“落在实处”,2025全国两会透出的浓浓民生暖意,必将化作滋润百姓心田的春雨,催生幸福生活的万千繁花。(文/张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