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经济形式,中央多次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细胞,民营企业具有与生俱来的创新优势,当仁不让地站在了引领创新浪潮的最前沿。它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这种活力四溢的特质,使得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民营经济一直是其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目前,民营经济占山东全省GDP的50%以上,民间投资占全省总投资的60%以上,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占比70%以上。2023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新增6000余家,总量突破3.2万家,居全国第四位;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预计达到51%,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涌现、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正在山东构建。一批“新生代”民营企业“出道”就择高处立、向高处攀,锚定“高寒带”“卡脖子”领域,通过协同创新短时间内实现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另一批企业则在深耕主业之余,通过持续的技术更迭、精进,一步步迈向价值链高端,从而催生出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新优势。
在山东,创新的成效正通过产业的发展得以展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正加速融合。山东技术“领跑”领域不断扩大,海洋、农业等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领先,在智慧交通、精细化工、燃料电池等20个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上均走在全国前列;国信1号、蓝鲸2号、雪蜡车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填补国内空白,更是成为齐鲁大地向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进的生动见证。
民营经济的底气不仅来自自身“实打实”的创新能力,更来自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山东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如今的山东,正成为创新的策源地,源头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行业的痛点,是研发的难点,也是创新的原点。科技创新尤其是重大原创性、引领性创新,离不开攻关、制造、应用等全链条突围,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能很好地起到整合资源、加速赋能的作用。这几年,山东加快重塑基础研究平台,快速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已建设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3家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居全国第二位。新布局2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到156家。同时,基础研究平台加快重塑。新获批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1家,居全国前列;启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大幅提高企业牵头或参与共建的比例,全面提升省重点实验室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有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1家,省实验室9家、省重点实验室277家,“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逐步完善。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山东加大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使用、服务等领域政策创新力度,特别是制定《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工作机制(试行)》《关于深入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完善“四链”融合推进机制,构建形成推进“四链”融合的“1241”支撑体系,实现了要素有序流动、政策同向发力。各类人才发展载体如雨后春笋般在齐鲁大地涌现,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近年来我们听到最高频的一个字就是“卷”,各行各业都很卷!这也意味着,在愈发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压力下,唯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企业才有立足之地、突围可能。产业发展没有救世主,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走,虽然这条路很难,但是路上繁花似锦……
文/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