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21-01-21 11:52:01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对有机产品认证领域进行抽查,其中18批次抽样产品不符合认证要求,总体不符合率为5.63%。总局要求涉及不符合项的认证机构立即开展风险排查,加强和完善认证风险防控措施,严把发证质量关。
何谓有机产品?据了解,根据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19630-2011)的规定,有机产品是指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符合该标准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规定:有机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
近年来,随着大量有关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报道出现,人们对农药、化肥和传统农业充满了不信任,于是“有机”概念大行其道,在售的有机产品种类也繁多,诸如有机杂粮、有机大米、有机面粉、有机奶、有机酱油等多个品类,搭上“有机”二字的产品,价格几乎比普通同类商品贵2-3倍以上。但以次充好、随意标贴的有机产品时有发现,令花了冤枉钱的消费者叫苦不迭。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的有机产品名目繁多、售价高昂,老百姓总是“雾里看花”。据媒体报道,有机农产品在销售、认证、管理等环节存有漏洞,社会资本进入有机农业面临多重风险。例如有机证书花钱就能办,“伪有机”挤压“真有机”的市场占有量,导致真的卖不上价格,认证行业发育畸形,公信力亟待提升。这些乱象的存在,一方面扰乱了行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
有机产品不能沦为“有机可乘产品”。保证有机食品名副其实,才能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监管,依法查处相关企业的违规行为,对不符合《有机产品认证目录》进行生产的违规商品,坚决予以查处,并设立企业“黑名单”,提高假冒有机产品的违规成本,让违法违规者得不偿失。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商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加强有机食品生产的源头监管和市场动态监管,开展经常性有机产品认证符合性检查,不定期进行风险监测,建立和公开有机产品的诚信档案和目录,并向社会公示,加大信息透明度,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要厘清认证机构的责任,一旦发现其把关不严、纵容造假,也要让其付出必要的代价,甚至取消其认证资格,倒逼认证机构当好源头“守门人”。
民以食为天。相关部门要完善监管机制,提高有机认证企业资质门槛,在认证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督,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抽检纳入各地例行监测、执法抽查、风险评估监测范围等措施,让有机食品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对于企业而言更要谨慎自律,对有机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产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在有机食品销售包装上标注有机食品国家标志的同时,还要标注认证机构名称或标识,既可以让全社会进行有效监督,促使认证机构严格把关,也可以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有机产品避免上当受骗。(文/潘铎印)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闪电新闻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