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让文化遗产倍增美好丨闪电评论

来源:齐鲁网

作者:

2020-06-13 16:01:06

自2017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这是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其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早在2016年12月,国家文物、发改、科技、工信、财政等部门联合下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互融合,利用数字化、动漫、游戏、VR、AR等信息技术,向公众提供全息影像欣赏、虚拟触摸、沉浸式体验服务。据统计,截止到现在,全国博物馆共上线展览2000余项,1300多家博物馆开放网络、微信、微博等在线展览。其中故宫博物院“全景故宫”、敦煌研究院“云游莫高窟”广受民众欢迎。尤其是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以来,已经吸引了超过1200万的网友线上感受敦煌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对于一个城市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找回老城记忆,体现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随着5G时代的到来,随着AR等技术的突飞猛进,这种数字观展、线上观展的方式将日趋常态化,很多观众将选择在家观展游览,足不出户欣赏文物精品。线上博物馆、云展览这些新的文创方式都大有作为且大有可为。

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让文物“活”起来。各地应以大数据、信息共享、跨界创意与融媒传播为重点,支持各方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文物+信息化领域的共享经济、场景服务和新兴消费,最大限度释放文化消费活力,更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智慧”理念下,相关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使博物馆的文物利用更加智慧化、智能化;AR、VR技术让文物更加立体、生动,突破视觉局限,从感觉、听觉、触觉多层次多角度使文物可观、可鉴、可触、可知、可玩,还原历史的鲜活;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直播、短视频等提高了与观众的互动性,推送博物馆信息,宣传文物价值与时代内涵。藏品数字化的全面推进,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博物馆里的藏品。

让文物活起来,就要讲好文物的故事。要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体传播方式变革,以日臻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拓文物故事传播的平台,使讲述文物的方式通俗化、趣味化、体验化、多元化,深挖文物资源,透过文物见事、见人、见生活、见精神,把历史智慧和启示告诉人们,起到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作用,让文化遗产更具“颜值”,让文化遗产倍增美好。(文/潘铎印)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闪电新闻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推进省会经济圈发展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丨闪电评论

推进省会经济圈发展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丨闪电评论

在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要坚持交通先行、注重生态保护、推进动能转换、讲好黄河故事,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详细]
齐鲁网 2020-06-11
不负绿水青山 方得金山银山

不负绿水青山 方得金山银山

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们走向未来的依托。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详细]
人民日报 2020-06-09
闪电评论丨“外包服务”岂能“一包了之”?“假理发”背后的“真问题”需理清

闪电评论丨“外包服务”岂能“一包了之”?“假理发”背后的“真问题”需理清

温馨的服务才能带来安详的生活,只有把养老服务保障工作做实做细,才能让千千万万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详细]
齐鲁网 2020-06-08
拥抱工业互联网 让“工业赋能”助力山东经济行稳致远丨闪电评论

拥抱工业互联网 让“工业赋能”助力山东经济行稳致远丨闪电评论

新时代,互联互通的不只是工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跨界融合。政企产学研用的融合趋势,更加需要这种“互联互通”的思维。不仅仅是管理思维、服...[详细]
齐鲁网 2020-06-08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