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刘天放:大学更名也应把“不伤感情”考虑在内

来源:齐鲁网

作者:刘天放

2018-02-24 10:18:02

作者:刘天放

近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的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校入选。其中,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的“泰山医学院”申请更名为“齐鲁医科大学”的消息,引起了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校友们的疑虑,并由此展开了一场“齐鲁”之争。(2月23日《工人日报》)

近些年,大学更名来势凶猛,山东的这两所医学高校的校名之争,仅是众多争论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事件罢了。近两年前,发生在四川的两所医学院的校名之争,更是闹得沸沸扬扬,甚至惊动了教育部。当年,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简称“川医”,导致了四川大学向教育部发函抗议事件。长达半年的校名之争后,2016年1月,“四川医科大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再看“齐鲁”之争。资料显示,齐鲁医学的历史源头是1864年创办的登州文会馆,齐鲁医学品牌源自1917年正式建校的齐鲁大学医科。20世纪30年代是齐鲁大学医科的繁盛时期,并成为“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的四大医学教育品牌之一。经过多年发展,18年前该校成为山东大学的一部分。去年,正值“齐鲁医学”100周年,为加强对“齐鲁医学”品牌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更名“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而泰山医学院仅在上世纪70年代与山东大学有过一点交集,仅是一个分院而已。

可见,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办学时间先后等,“泰山医学院”申请更名为“齐鲁医科大学”的做法,似乎都有疑问。当然,改名是高校的自由,只要符合条件,申请更名无可厚非。只是,如果真的给其他院校,尤其是本省或本地区的兄弟院校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伤害,还是要慎重为好。就是说,在一所大学决定改名前,一定要仔细研究自己学校的历史,看看是否与其他院校有相抵触的地方。都说“和气生财”,办高校不也是和气才能共同发展?

正像不少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校友所言,“为什么不改名为‘泰山医科大学’,非要跟泰山医学院的历史做切割,模糊自己的校史?”其实,位于泰安的“泰山医学院”体现的是地方特色,而如果更名为“齐鲁医科大学”,就有了“省级”的范儿。但客观地讲,地方医学院如果想要把自己办成名校,绝非改个名字就能做到,而是要苦练内功,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以“质”取胜,才能服众。

“泰山”与“齐鲁”、“学院”与“大学”,看似前者小,后者大,不过,叫“学院”不一定就小,而叫大学不一定就大。即便是把名称的范围扩大了,也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内涵和质量。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高校改名,有贪大求全的心理,为了更名,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一直存在。而如果大学想做大做强,绝仅是改个“高大上”的名字,就万事大吉,而是要靠教学和科研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当然,对于一些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的院校,更名自然不成问题。不过,更名绝并非全是好事。例如,美国有一所“麻省理工学院”,可这所“学院”牛得不得了。可见,改不改名,并非高校发展的全部。而且,就泰山医学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来说,又都同在山东省,伤了感情不是好事。

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适当控制想更名大学的数量,要依据历史传承、品牌影响,以及是否真的需要更名为前提,也应把以“不伤感情”考虑在内。否则,某些大学更名后,不仅起不到促进教学与科研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目的,还将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如果仅为一个大学校名争来争去,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甚至财力,又如何能体现大学精神?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朱永华:清扫乡村赌局后,还需健康文体活动填充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挖掘传统春节的优秀文化习俗,开展更多既健康又热闹的文体活动,用优秀健康的新习俗占领农村春节文化阵地,势必会彻...[详细]
齐鲁网 2018-02-24

邓海建:到辅导机构领寒假作业,学校如此傲娇?

机构有机构的招数,学校更该有学校的路数,两者若是继续“亲”而不“清”,学生没活路不说,家庭教育成本支出也就这么被绑架上去了。孩子受...[详细]
齐鲁网 2018-02-23

李秀荣:但愿三亚“天价机票”只是价格改革阵痛

早在相关部门发布民航票价改革新政的前后,早就专家指出,让航空运输企业依法自主定价,航企很可能依仗垄断地位定高价,或结成同盟哄抬机票...[详细]
齐鲁网 2018-02-23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系列评论①抢抓新旧动能转换历史机遇 吹响高质量发展进军号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系列评论①抢抓新旧动能转换历史机遇 吹响高质量发展进军号

山东既有南方省份的优势和基础,也有北方地区的问题和困惑,要切实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在优化全国南北...[详细]
齐鲁网 2018-02-22

刘天放:春节后“满血复活”,更要靠精神支撑

这就是因为忽视了精神境界所致。当然,精神也不是全部,饮食、运动、作息上的调整实属重要,但如果忽视了精神追求,就必然缺乏工作动力,无...[详细]
齐鲁网 2018-02-22

朱永华:向春节坚守岗位的每一位奉献者,致敬!

向春节坚守岗位的每一位奉献者致敬,不只是出于礼节,更应当是我们在享受全家团聚之后对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只有尊重、理解和致敬他们...[详细]
齐鲁网 2018-02-22

《舌尖上的中国3》:诠释美食背后的工匠精神

《舌尖3》在这方面的创新突破,看似有些偏离原有轨道,引起很多争议之声,但这种创作上的冒险,丰富了美食的涵义,提升了公众对器物的认知...[详细]
齐鲁网 2018-02-21

【家国网聚·网络旺年】春节变“世界春节”彰显中国文化魅力

当今的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需要中国。借助春节,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风采,更要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带...[详细]
齐鲁网 2018-02-21

堂吉伟德:从打工者的“南渡北归”去感受个体脉搏

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社会进步的目标是为了人,社会的发展有转型升级之苦,有方向定位之难,于个体又何尝不同如此?不放过每一个人,才能让...[详细]
齐鲁网 2018-02-21

【家国网聚·网络旺年】赋予生活以“好意”,让“年”欣欣向荣

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变,依附其上的文化意涵也会随之而变。当下的很多年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属于上一个世代的社会意识,虽有其自身的延续性,...[详细]
齐鲁网 2018-02-21

《舌尖上的中国3》:回归“文化”,令人回味

“舌尖3”用一集的篇幅来谈各类烹饪器具,讲述其制作工艺与发展流变,兼及使用者对这些器物的感情,可以说颇能引起广大厨师的共鸣,让普通...[详细]
齐鲁网 2018-02-20

盘和林:旅行过年成新年俗,国人越来越土豪?

每年春节假期等,国内、国际热点旅游城市到处都是中国人,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因此,“旅游过年”渐成中国人的新年俗也不让人感觉意外,...[详细]
齐鲁网 2018-02-20

【家国网聚·网络旺年】从亲和、礼敬与吉祥中品味中国年味儿

《尚书-洪范》中的五福,被称为“一寿,二富,三康宁,四攸好德,五考终命”。概括起来,便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与不懈追求。从人性...[详细]
齐鲁网 2018-02-20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