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朱永华:《人民的名义》被诉抄袭,背后有无“暗箱”?

来源:齐鲁网

作者:朱永华

2017-11-06 10:32:11

作者:朱永华

《人民的名义》小说作者及电视剧编剧周梅森昨天下午发布声明表示,自己还未接到来自法院的诉讼书,但对抄袭一事予以坚决否认,评价对方此举为“恶意诉讼与诽谤”(11月5日《北京青年报》)。

要说2017年度哪部播出的电视剧最火,无疑就是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这部被冠以史上反腐尺度最大的电视剧作品,不但最火,而且正面评价也最高。播出期间,很多人为了提前看到尚未播出的剧情,不惜在网上倾尽全力搜索盗版,甚至一度出现有“送审版”惊现网络被大量下载的奇观,这在所有电视剧首播过程中,不能说是第一次,但注定也是绝无仅有,足可见观众对这部作品的极大关注。无论在播出过程中还是播出结束至今数月,从未有过质疑该作品涉嫌“抄袭”的声音。如今却突然被人以内容抄袭侵权为由告上法庭,并被索赔1800万元,着实很令人不可思议。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有人或有某部作品一夜爆红,马上就会有人“找茬”欲吸引眼球傍出名,人们对此虽有谴责却也早就见怪不怪,在已经播出并收到较高收视率的几乎所有电视剧中,也几乎都遇到过“抄袭”的质疑,但从最终结果看,能够被坐实的不多,大部分则是模棱两可。更不排除有故意傍出名嫌疑。着实,在网络时代,人人皆可成媒体成作家的大背景下,很多不知名作者创作出的文学作品被网络刊载之后,很少受到关注,阅读量也不高,某些有名气甚至有经济实力的“有心作家”,将其抄袭后拍成电视剧播出,一旦很火受到更多人关注,其抄袭行为往往很快就会露馅。

但作家刘三田(笔名南嫫)原创的长篇小说《暗箱》,正式出版于2010年6月,无论此前此后均未在网络上刊载,该作家虽然有曾担任央视新闻评论部及新闻中心专题策划的经历。但知名度却无法与周梅森相提并论,其作品《暗箱》,笔者不但是第一次听说,相信也很少有人读过,尽管笔者也没有读过《暗箱》,更不清楚两部作品具体有多少“雷同”,能否让读者一眼看出《人民的名义》在“抄袭”《暗箱》,至今为止,也没有见哪位读者提出看法,由此可见,《暗箱》不但读者群极少,其影响力十分有限,周梅森先生创作《人民的名义》是否受其影响或存在抄袭,甚至是否读过《暗箱》这部作品,显然都还是未知数。

平心而论,笔者不仅亲历过国企改制,同时还是参与企业改制并受改制影响的国企工作人员,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推动下,尽管当时企业面临的情况各有不同,但采取的措施都是大同小异,无论《人民的名义》对当时改制企业的体现与《暗箱》如何雷同,显然也都是再正常不过,这恰恰说明文艺作品所表现的是当时企业改制的共性问题,而围绕企业改制、收购、破产、重建等滋生的腐败,甚至窝案、串案,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少有出现,但对于亲历过当时企业改制的人却是感同身受,这也几乎是共性问题,两部作品都是围绕企业改制为核心主线,层层揭开官商勾结网,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算不上新颖奇特,反而非常贴近大众思维,出现某些情节、桥段相近甚至雷同,在笔者看来也是“纯属巧合”。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三田起诉周梅森抄袭,显然也不是空穴来风,“傍出名”的概率更不大,至于是否如周梅森先生在回应中指责的“值得深思与质疑”有待时间的验证。但不排除有借起诉周梅森“抄袭”来为《暗箱》进行营销的可能。可想而知,周梅森越是否认和指责,舆论越是“站队”和质疑,出于好奇心驱使,《暗箱》越是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人们在议论甚至“品头论足”的同时,《暗箱》的阅读量甚至销售数额都会大幅提升,可以说,是否抄袭,法庭如何裁决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被舆论关注本身就让《暗箱》成为赢家。而相比之下,周梅森先生就很尴尬,沉默意味着默认,发声等于给《暗箱》打广告,反诉恐怕也会得不偿失,无论经济上还是名誉上,周梅森“必输”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很显然,因为《暗箱》公开出版在前,《人民的名义》被读者认识在后,无论是否存在抄袭,刘三田都有起诉周梅森的法赋权利和雷同依据,“值得深思与质疑”的不是刘三田而是周梅森和时下的创作环境和创作心态,在每天各种原创和抄袭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面前,如何维护原创者的权利,如何杜绝嫁接、抄袭乃至恶意炒作等非正常“创作”,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课题,如果这些不能解决和消除,包括周梅森和刘三田在内,所有以现实为题材的原创作者都可能成为法庭上的被告。

另外,普通原创作品被公众认可程度低,以至于不得不“傍出名”的现实网络环境也很值得思考。日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曾说过,网络上流传的许多“莫言名言”均非本人笔下。只因为借助莫言之名才让很多“至理名言”为公众所知。试想想,普通作者何至于将自己的原创作品冠他人之名上传网络,某些原本非常有实力作家的优秀原创作品何至于被“埋没”,甚至不通过炒作就无法被更多读者所知?回头载看刘三田诉周梅森“抄袭”,对这种“暗箱”还有什么可值得奇怪的?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盘和林:“双11”怎样才能成世界性“节日”?

国家与企业必须形成合力,弥补短板,加快移动支付、国际物流的建设,“一店卖全球”才能成为一种常态,科技、数据驱动下的全球大协同才能更...[详细]
齐鲁网 2017-11-06

江德斌:“一次性死亡”应成宰客商家“高压线”

“一次性死亡”有利于廓清市场乱象,让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商家获益,从而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效应,督促商家走正路、赚老实钱,不要以身犯险...[详细]
齐鲁网 2017-11-06

朱永华:有掩耳盗铃的需求,才滋生自欺欺人产品

市场经济,尤其是电商时代,只要有需求都能得到市场满足,也正因为如此,市场的健康才显得尤为重要,而健康的市场往往也需要有健康的需求做...[详细]
齐鲁网 2017-11-05

刘天放:大学挂科“警告书”寄父母实属必要

大学不是“安乐窝”,上大学是来学知识、受教育、长本领,而不是来玩儿的。如果到了大学阶段还不知道努力用功,按时完成学业,同时通过大学...[详细]
齐鲁网 2017-11-05

《功守道》影评:为太极文化传承而努力

也要有马云那样的“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活力,在传统文化传承上不遗余力,即使我们最后成不了戏曲家、武术家等等,梦想还是要有的,追梦...[详细]
齐鲁网 2017-11-05

舒圣祥:让孩子接触全世界,从学做番茄炒蛋开始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伟大的,但也要防止出现一种溺爱的倾向。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什么都不让孩子干,结果,却是生生剥夺了孩子接触和学习的机会...[详细]
齐鲁网 2017-11-03

朱永华:用诚信构筑电商,“双11”才能狂欢购物

很显然,相比起往年,今年应对“双11”可能存在的一些侵犯消费者利益现象,从国家到各省以及电商龙头平台都有了充分的防范措施,尤其是对于...[详细]
齐鲁网 2017-11-03

刘天放:玩直播,谨防“乱播”呈现“连锁效应”

而网友对两位实习护士的质疑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直播乱象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此,人人都该站出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绝不能...[详细]
齐鲁网 2017-11-03

朱永华:“最蠢假车牌”是最不道德的交通违法

在适用法律方面,就应当从严乃至“顶格”,一昧姑息纵容,只能让某些车主和驾驶员更加有恃无恐,只有让广大驾驶员发自内心的敬畏法律,尊重...[详细]
齐鲁网 2017-11-01

谭浩俊:中国人为何被人赚了钱还要被人指责?

中国人在被外国人赚钱的同时,决不能再被外国人看不起、被外国媒体指责。中国人必须有尊严,有自尊,要能够做到自重、自爱。毕竟,中国已经...[详细]
齐鲁网 2017-11-01

刘天放:“学农教育”给孩子人生播下“金种子”

这“强”与“弱”,不仅体现在量化的学业成绩上,还应体现在生存技能乃至简单的生活常识上。试想,如果教育就是让孩子们都憋在教室里,没有...[详细]
齐鲁网 2017-10-31

朱永华:拒绝“抢跑”,把童年快乐选择还给孩子

在现实语境下,要让家长普遍接受对孩子“拒绝抢跑”还很困难,孩子寄托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全部希望,“怕输”心理更让家长不得不逼迫孩子...[详细]
齐鲁网 2017-10-31

盘和林:平抑农产品“金融性周期”须用金融手段

由实际上,农产品如大蒜、生姜、大豆等领域都有“猪周期”现象,价格的剧烈波动往往受伤最重的是农民,因为价格高的时候,大部分利润环节被...[详细]
齐鲁网 2017-10-30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