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朱永华:50年的“3元诚信”源自最感动的医德

来源:齐鲁网

作者:朱永华

2017-09-28 09:15:09

△老人送来的千元红包和“欠款还钱”的感谢字条。

△老人送来的千元红包和“欠款还钱”的感谢字条。

作者:朱永华

近日,南京市第一医院收到了一笔特殊的“还款”。一位70多岁的老人送来一个“千元红包”,称这是归还上世纪六十年代看病欠下的3元钱。“他说他要送红包,我说我们医院不收红包。然后他就从包里拿出这个红信封,说这是还给医院的。”昨天下午,记者闻讯赶去南京市第一医院了解此事时,该院党办的马敏星医生回忆道。(9月27日《扬子晚报》)

3元人民币,在今天来看,真的是微不足道,即便是放在上世纪60年代,也只相当于普通工人的两三天工资,在当时的医疗条件和收入水平状况下,3元医疗费几乎可以救回一条命,或正因为南京市第一医院曾经对这位患者有“3元钱一条命”之恩,才让患者“念念不忘”50年最终“连本带利”一起还上1000元。我们在为“最诚信的患者”点赞和感慨的同时,更应当为曾经将普通患者生命置于首要位置的这家医院奉上掌声,可以说没有这家医院曾经对救死扶伤精神的坚守,绝换不来老者50年的“3元诚信”。

自古以来,“黄金有价药无价”,在坊间的传统观念里,既不会有人跟看病的医生“讨价还价”,更不会拖欠“救命钱”不还。同样,真正恪守“医者父母心”的大夫,对待任何一位患者都是“只看病不谈钱”,既不会“小病大治”狠宰一刀,更不会因为患者付不起药费而“见死不救”,被媒体经常报道的很多乡村医生,之所以在民间非常受到尊重,就在于他们始终把为老百姓祛除病患放在第一位,无论穷富也无论半夜三更、风霜雨雪,只要有患者上门或乡民求助,都会毫无怨言的进行诊治或背起药箱出门,在这种极其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下,患者可能会因为一时付不起医药费,但从不会因为“缺钱”而耽误看病,也极少会兜里揣着钱而跟医生耍“老赖”。

记得上世纪70年代,笔者的胞弟患上急性阑尾炎,父母在家里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5元钱,抱着碰运气的心理,父母轮流背着笔者胞弟步行30多公里赶到县医院,此时胞弟已经完全昏迷,医院和医生二话不说就将胞弟送进手术室,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医疗费的问题,直到胞弟痊愈出院,医院在得知我家的情况后,主动减免了大部分费用,剩下的“零头”才由家里数月之后筹钱补上,而类似这种“拖欠”在当时非常多见,也几乎没有人“赖账”。即便是在无钱治疗连笔者父母都感到很“羞愧”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对胞弟的服务都没有任何变化,其细心负责的态度至今想起来都还感动不已。

坊间有句话“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可以肯定的说,被誉为“最诚信患者”的70多岁老人,能够时过50多年,还能够记得自己曾经欠下南京市第一医院3元钱医疗费,并且主动还上1000元,就在于这家医院曾经对老人有过“以心换心”的服务,只有感受和经历过这种最具医德的诊疗服务,让患者收获刻骨铭心的感动,且不论是拖欠3元还是3分钱医疗费,患者都会终生不安。表面上看,老人是在践行自己的诚信,而实际上老人是在用这种特殊方式来表达对高尚医德的感恩甚至是怀念与期待。

我们常常会抱怨社会缺乏诚信,更不乏指责医院和医生的医德缺失,而医院和医生也会经常抱怨甚至指责一些患者“无理取闹”,尽管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一个巴掌白不响”。尤其是医院和医生,在强调某些患者缺乏诚信甚至“无理取闹”和不信任医护人员的同时,更应当反思我们某些医院和医护人员是否完全诚信诊疗,是否与患者“以心换心”。

而作为患者,在鄙视医疗行业某些不良现象的同时,也不能“一竿子撂倒一船人”,用想当然的心态把所有医院和医护人员都看成“唯利是图”。无论社会诚信还是彼此之间的互信,均源自和需要“以心换心”,70岁老人用1000元归还50年前的3元“旧账”,正源自“以心换心”的医德和服务成就的诚信佳话,因此,无论南京第一医院和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应当“不忘初心”,从“最诚信患者”背后看到医德的无上价值,以“人心换人心”的真诚服务来提升医患互信,用温暖社会的感动收获越来越多的诚信。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胡春雨:“提升品质 塑造文明”应是创城最大共识

相信我们正经历着现代济南,美丽蝶变的阵痛之中。四个中心的建设、从大明湖时代到黄河时代的跨越、新旧动能的转换,济南的城市发展有很多重...[详细]
齐鲁网 2017-09-27

邓海建:卖西红柿买3套房,不要忽略奋斗的过程

底层群体、血汗打拼、扎根城市、财务自由,营造出一种美轮美奂的认知错觉——好像随便卖点不起眼的小玩意儿,都能遍地黄金满手银。挣钱如此...[详细]
齐鲁网 2017-09-27

刘天放: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让创业者勇于实践

“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中国奇迹”的背后都有企业家的身影。由此,中央首次发文聚焦企业家意义非...[详细]
齐鲁网 2017-09-26

曾政:小米致歉校招风波,还需反思专业偏见

显然“以专业论人才”,标签化的选人导向也有失公允。企业如果真的要招揽人才,就得摒弃偏见和歧视,以人才素质和能力综合考量,而不是凭借...[详细]
齐鲁网 2017-09-26

刘天放:直播课堂教学非“创新”而是“赶时髦”

除了传授知识外,课堂教学当然还包括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人格教育等,这看起来更复杂。由此,课堂教学搞“直播”不合适,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详细]
齐鲁网 2017-09-26

谭浩俊:希望限酬令“限”出一批实力派演员

如果明星们能够处理好事业与金钱的关系,把事业放在首位,就能够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演员,也能够将自己打造成一名实力派演员。所以,也希望...[详细]
齐鲁网 2017-09-25

盘和林:期待更多城市网约车管理进入“纠偏”模式

应该说,在网约车管理细则“纠偏”这一问题上,兰州、泉州已经为其他类似城市带了一个好头,希望更多的城市有“纠偏”的勇气,这不仅是网约...[详细]
齐鲁网 2017-09-25

刘天放:“出境游保证金”难题需靠修订法规破解

而在目前状况下,就需要多管齐下,监管部门要有所作为。旅行社也应该意识到,靠所谓的资本运作来降低旅游运营成本的做法,既是本末倒置,又...[详细]
齐鲁网 2017-09-25

朱永华:不只是阳澄湖大闸蟹可以“横行八道”

没有阳澄湖,产不出阳澄湖大闸蟹,反过来没有阳澄湖大闸蟹,阳澄湖至今可能还是默默无闻,而伴随着阳澄湖大闸蟹的名声远扬,人们在对阳澄湖...[详细]
朱永华 2017-09-25

谭浩俊:国企混改,就是要舍得、要开明、要开通

国企混改,就是要舍得、要开明、要开通,不能因循守旧,不能机械教条,而应当依据企业实际,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大胆地改,创新...[详细]
齐鲁网 2017-09-24

王言虎:“外卖十规”虽好,别忘规范众包配送员

电商的发展与都市白领人群的不断扩大,催生了庞大的外卖市场。艾媒咨询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订餐市场规模达到1662.4亿元,增长率为23.1%。...[详细]
齐鲁网 2017-09-23

许朝军:动态管理是“双一流”建设的“正确姿势”

“双一流”是一个动态建设过程,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教育部也表示,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详细]
齐鲁网 2017-09-23

舒圣祥:“1200元存44年等于2600元”的启示

要想跑赢通胀,要么通过自身努力让工资收入增长超过通胀,要么通过投资理财让“钱生钱”的速度超过通胀。有钱了不要只会傻傻存银行,要不然...[详细]
齐鲁网 2017-09-22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