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盘和林:央行叫停ICO,符合金融“穿透式监管”原则

来源:齐鲁网

作者:盘和林

2017-09-05 09:18:09

作者:盘和林

今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公告》指出,近期国内通过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活动大量涌现,投机炒作盛行,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

ICO英文全称Initial Coin Offering,是指企业或非企业组织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发行代币,向投资人募集虚拟货币(一般为比特币、以太坊)的融资活动,是过去一年里加密货币、区块链和互联网金融市场上最热的概念。

笔者认为,从ICO的疯狂现实来看,国内的ICO几乎等同于诈骗,甚至还与传销如影随形,此次央行等国家7部门联合下发文件明确为非法金融活动,还从即日起叫停了ICO是恰当的,符合“穿透式监管”原则,是必要之举。

所谓“穿透式监管”,是透过金融产品的表面形态,看清金融业务和行为的实质,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连接起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甄别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性质,根据产品功能、业务性质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主体和适用规则,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行为实施全流程监管。

之前,学界和业界对ICO究竟是不是融资存在很大的争论。ICO通常以比特币等作为代币,并不是直接以人民币进行融资,而比特币等代币在我国认定是虚拟商品,不是法定货币。因此,有学者认为,“ICO融的是代币,代币本身来讲是个物,它不是一种资本,而是一种资产,所以ICO应该是融物行为,或者叫物物交换行为。在物物交换基础上,监管方面比较宽松。”

从表面来看,ICO所融到的只是“虚拟货币”,甚至被误认为“融物”行为,但在“穿透式监管”的金融监管视角之下,却是不折不扣的金融活动。比特币等虽然是“虚拟商品”,在实际交易过程中还是“虚拟货币”,并不符合“物品”的属性。而ICO所融到的代币如比特币虽然不是法定货币,但在市场上能快速兑换成法定货币的。

事实上,各种ICO项目对投资者表述时也是按照融资的逻辑进行的,如果仅仅是“融物”,ICO的故事是讲不下去的。从国际上各国政府的态度来看,基本上将其视为一种创新融资活动。而在美国,ICO已经纳入到证券监管范围,就是按照金融活动来进行监管的。

央行此次文件中明确:“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官方这种表述符合当下ICO的实际情况,ICO已经沦为披着金融创新外衣的诈骗行为,并引发了各种金融乱象,必须予以及时遏制。有人称,ICO利润已经非常之高,三小时募资1.5亿美元,五天募资1.85亿美元,疯狂的ICO正在造就着一个有一个一夜暴富的故事。最离谱的是,“中国比特币首富”李笑来一个没有白皮书(项目融资说明书)ICO项目却融得了近2亿美元。

很显然,畸高的利润并非源于技术创新或融资模式创新所带来的项目价值(利润)创造。有多位业内大佬近日对媒体称,现在的ICO90%是蓄意骗钱,剩下10%中又有90%是必定失败的伪需求。毫无疑问,这是无法真正为投资者带了价值投资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8月30日向ICO项目投资者发出了“危险性”提示。

虽然说从区块链理论的角度来看,ICO是一项中立的技术,在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也并非是洪水猛兽,例如让部分中小企业可以便捷地面向全球获得融资。同时,也为一些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提供极其可观的收益率。应该说ICO本身具有创新价值,但是,任何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所谓金融创新必然会导致无序蔓延从而引发各种金融乱象,因而全社会都要对金融创新保持应有的警惕,只能鼓励规范化金融创新,一些披着ICO外衣的伪金融创新行为更要予以遏制。

值得一提的是,有自媒体称“ICO不是洪水猛兽,涉足的人才是恶!”,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并不是全无道理。这也在提示我们,ICO的风险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参与无门槛、发行无审核等无监管状态,毕竟一些基于区块链的项目是有价值的,叫停之后能否让其去伪存真,将金融创新置于监管视野之下来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考验有关部门的监管水平与能力。

(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刘天放:对大爷大妈“占领”KTV 的几个解读

这当然有老人们违规的一面,但场地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满足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其在“夕阳红”之年,安度晚年,甚至老有所为...[详细]
齐鲁网 2017-09-04

堂吉伟德:唤醒文明祭扫意识,实现对“传统”的超越

实现文明祭祀还需久久为功。文明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经受“润物无声”的阵痛。因而,实现文明祭祀没有捷径可走,把唤醒文明意识,实...[详细]
齐鲁网 2017-09-04

舒圣祥:7岁男孩开学几小时被劝退是个契约问题

如果发现孩子班上有所谓问题儿童,也不要去学校闹腾,那些孩子同样有受教育的权利,你家要求高,就自己出钱,去寻找更好的学校。我觉得,这...[详细]
齐鲁网 2017-09-04

朱永华:只拍“老师鞠躬”不言“学生还礼”是何心态

发布这样一组带有明显意图的照片,只能给人们带来“作秀”的误导,实际上该校老师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不仅已是常态化,且...[详细]
齐鲁网 2017-09-02

刘天放:给跃跃欲试的“共享汽车”泼一点冷水

从狭义来讲,共享汽车是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汽车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而汽车昂贵,不像共享单车那样可随...[详细]
齐鲁网 2017-09-01

付彪:“扫码大军”充塞地铁,亟需风险管控

这种见人就请求“扫一扫”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公共秩序,也侵犯了别人权益。更值得警惕的是,陌生人的二维码很可能就是一个陷阱,骗子打...[详细]
齐鲁网 2017-09-01

堂吉伟德:用于被救助的巨额打赏不应被私人占有

退一步讲,即便已然捐给了别人,也应该给爱心人士一个清楚明白的交待,而不是蒙混、狡辩和逃避。爱心不容亵渎,善款理当受到保护,用于弱者...[详细]
齐鲁网 2017-08-31

刘天放:家长送新生上大学,到底应不应该?

单纯送孩子到校上学,没有任何不妥。家长都想了解一下自己孩子所上的大学到底是什么样子。“送孩子上大学”本身无法产生争议,而关键在于,...[详细]
齐鲁网 2017-08-31

朱永华:对“千里单骑高校报到”,少些掌声为好

从小伙子不多的言语回顾中,尽管也自称收获了很多感动,遇上了堵车、修路、扎胎、饥饿、雷雨交加等等,甚至想过放弃。但想到家人的支持,为...[详细]
齐鲁网 2017-08-31

盘和林:“共享液化气瓶”又来,奇葩共享的边界在哪

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详细]
齐鲁网 2017-08-30

刘天放:越具震撼力的公益活动,越要经得起检验

由此,对“小朋友画廊”,真的不是给它泼冷水、找麻烦,更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想让我国慈善事业不断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希望主办方拿...[详细]
齐鲁网 2017-08-30

胡欣红:学生被拒收,明年还是继续扩班解决?

手握通知书却被学校拒收,真是咄咄怪事。对此,罗庄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刘军表示,入学通知书真实有效,学校无权拒收这些学生。那么,这样的...[详细]
齐鲁网 2017-08-30

杨玉龙:“限制涉性侵犯罪人员从业”彰显法律威严

从根本上而言,“限制涉性侵犯罪人员从业”彰显了法律威严,尽管在初期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真要真心而为,这未尝不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一把...[详细]
齐鲁网 2017-08-30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