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朱永华:“古稀富翁川大读博”不只是为一纸证书

来源:齐鲁网

作者:朱永华

2017-06-01 09:23:06

△川大最年长博士毕业 75岁“老顽童”比导师大7岁(资料图)

△川大最年长博士毕业 75岁“老顽童”比导师大7岁(资料图)

作者:朱永华

他比导师年长7岁,从不逃课常坐第一排,论文初稿写了40万字。黄祖申:1943年,出生在成都小关庙一带,6岁时全家去了中国台湾,之后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修读了硕士课程。31岁开始做服装生意,生意遍布多国,身家逾千万。4年前,以留学生身份申请到川大读博的名额,师从著名教授陈廷湘。英文讲得溜,还可在中、英文和地道四川话之间随意切换。(5月31日《成都晚报》)

坊间有句老话“人过三十不学艺”,言下之意,三十而立,三十岁之前没有学到的技艺,成家立业之后再学也就晚了。这话在今天看来未免过于消极,但如果一个人五六十甚至七八十岁还想当学生并学习新的知识,尽管求知欲望可嘉,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并不认同,毕竟生命有限,由得学而不致用反而不如安心享受晚年。尤其是对于已经“功成名就”身价过千万的黄祖申,本身已经年过古稀,不但放弃退休后安逸富足的晚年生活不去享受,反而不顾身体状况和儿女反对,一个人来到川大和众多年轻大学生一起攻读起了博士学位,而且从其学习状态来看,人家读博不仅是“认真的”,更比很多“学弟”“学妹”还要努力刻苦,其论文和答辩水平,甚至让众多导师所折服。

如果说“千万富翁川大读博”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或是为圆自己的“博士梦”,笔者倒以为黄祖申是为了弥补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乡愁情结。尽管黄祖申6岁就离开成都,再回故乡已经是年过古稀,但乡音乡情并没有从记忆中完全退出,他不但可以在中英文中随意切换地道的四川话,甚至还能对成都的凉粉、蛋烘糕、糖油果子等美食如数家珍。他把四年的晚年读博时光选择在成都、留在川大,并且还能和相当于“孙辈”的学弟学妹们快乐相处,戏称自己是“老顽童”,其实就是为了圆自己童年的故乡梦,聆听那份乡音和品尝那份数十春秋难以释怀的乡愁情结。

很显然,黄祖申老人川大读博,在给班里带来好学风,给同学树立一个学习、生活和事业成功典范的同时,最后又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几乎是国内“空白”的“美国军援与国民党空军的建设”,更体现出老人厚重的家国情怀。老人“少小离家古稀还”,数十年乡音未改,临近“暮年”有选择川大读博,就是要用自己对家乡的痴情和学习精神来感染川大年轻的学子们,潜移默化的“教育”川大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通过努力学习把成都乃至四川建设的更加幸福美好。

我们都知道,包括民国时期的陪都重庆在内,整个四川都是坑日战争的“大后方”,是美国援助国民党空军建设和抗击日寇空中力量的“重要基地”,老人黄祖申把研究目标确定为美国援助国民党空军建设并选择在川大读博期间,其尊重历史的客观态度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不言而喻。老话说“年过七十古来稀”,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黄祖申幼年在成都,成长在台湾,两地之间的乡愁都难以割舍。在笔者看来,黄祖申川大读博,既是对知识追求的孜孜不倦,更是在感受厚重的乡愁,在激励川大学子刻骨学习报效祖国的同时,又释放出个人浓浓的家国情怀,而这显然比晚年获得的一张博士证书更珍贵,也更值得敬重。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刘天放:“薅骆驼毛老太”不能代表多数的老人

对老人存在的问题,该纠正的还要纠正,不能因为有了“尊老”这顶光环,就几乎无条件地轻率服从。现实中,抱怨“老人变坏”或“坏人变老”无...[详细]
齐鲁网 2017-06-01

徐义闯:该如何抵制朋友圈“生孩神药”的迷惑?

在“神药”迷惑虚假宣传之下,尤其应教育病患者,在重大的病情灾患不幸降临之际,与其病急乱投医、花钱买安慰,不如树立积极的、客观的正视...[详细]
齐鲁网 2017-05-31

戴先任:毕业季成“浪费季”,聚餐浪费成惯例?

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过分追求享受也会让人变得懒惰。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更要切忌沾染上奢侈习气,否则这不仅不是最好的毕业...[详细]
齐鲁网 2017-05-31
刘天放:父母要怀一颗敬畏之心与孩子一起成长

刘天放:父母要怀一颗敬畏之心与孩子一起成长

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大人们有很多弄不懂的东西,必须跟孩子一起去学;尊重教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的世界不是成人的世界,我们必须...[详细]
齐鲁网 2017-05-31

朱永华:撤县设市未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选项

强调有序撤县设市,正如民政部负责人所表示的那样,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城市设置存在...[详细]
齐鲁网 2017-05-29

李兴会:苹果在华销量暴跌,原因在中国市场?

销量的下滑,不过再次证明,品牌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创新、扎实品质、良好口碑、顾客导向”等早已被反复证实的商业理念。市场容不得主观化和...[详细]
齐鲁网 2017-05-29

刘天放:在厚重的端午文化中感受“民族精神”

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也可以变成创新的过程,但核心绝不能变。寄托情感和文化符号的固有仪式或可以简化,浓郁的民俗表现形式或可以改进,但其...[详细]
齐鲁网 2017-05-29

朱永华:“共享雨伞”让济人之急“倾国倾城”

企业针对城市社会细节所开发的这项“共享雨伞”,既是对社会公共服务释放更多的善意和责任,在开发商业新模式的同时,或也标志着社会民生服...[详细]
齐鲁网 2017-05-28
刘天放:屈原的“诗与远方”铸就端午不朽之魂

刘天放:屈原的“诗与远方”铸就端午不朽之魂

其实,每一次过端午节,都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再一次强化。爱国主义永远不会过时,屈原在国家利益面前的决绝就是中国人身上所体现...[详细]
齐鲁网 2017-05-27

舒圣祥:中产教育鄙视链?别成了一个提线木偶

“你自己爱干啥就干啥,首先要当个正直的人,其次要当个快乐的人。什么走正路、争头名,咱们不干这事。”这是王小波的小说《三十而立》里,...[详细]
齐鲁网 2017-05-27

朱永华:比戏耍盲人更难容忍的是“捂眼睛说瞎话”

正如一位网友留言所称,作为执法者,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沟通管理,当然会受到反抗。无论什么原因,及时看到城管的官方时间叙述,仍然认为...[详细]
齐鲁网 2017-05-27

付彪:“舌尖上的端午”莫忘“心尖上的家国”

除了其乐融融品味舌尖上的粽子,还是安排一次短途游,抑或参加龙舟赛、带孩子游园等活动外,我们是否还记得端午节的设立初衷?能否知道包粽...[详细]
齐鲁网 2017-05-26

朱永华:“为学生补鞋照”缝出师德“一针一线”

我们非常欣慰照片中小女孩能够遇到“像妈妈”一样的郭老师,虽然小女孩满脸是泪,但我们依旧从她回望老师低头缝鞋的眼神中看到了宽慰,看到...[详细]
齐鲁网 2017-05-26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