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张十五:“农民采野草获刑”,民众期待更多细节

来源:齐鲁网

作者:张十五

2017-04-20 09:03:04

作者:张十五

近日有媒体报道,卢氏县法院以秦某犯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3000元。该案被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质疑法院判决太重,也有法律工作者提出不同观点。(《华商报》4月20日)

民众对于公平正义有着最朴素的理解,但法律却是构造极其精妙的工具。当个案判决结果与民众的认识产生较大分歧时,法院应该有一个基础的认识:舆论并非在干预依法审判,公众需要对法院对判决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这是消弭分歧的必需,也是全民的普法课堂。

继“掏鸟获刑”、“玩具枪获刑”之后,昨天我们又看到了“农民拔野草获刑”的新闻。纵然最终秦某被处以缓刑,但针对此案判决的不理解甚至觉得荒诞却依然占据相当的舆论市场。

通过新闻报道我们可以注意到,秦某涉嫌的是“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对一般老百姓来讲,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罪名。按照刑法的规定,该罪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属于“故意”,即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知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而进行采伐,至于采伐的目的法律再所不问。

目前尚未有此案判决的全文可供参考,但是通过新闻的报道,判决结果与案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割裂”。文章中有两点表述成为大家对案件判决普遍赶到有些蹊跷的地方:

第一处是秦某采伐的地点是“农田附近的山坡上”,第二处则是文中所表现的“顺手”二字。在农田附近山坡上采伐,似乎说明秦某并非有意寻找,“类似野草”也似说明秦某并不识得该野草究竟为何物,而“顺手”的表述更让人感觉到秦某并没有“犯罪故意”。

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个在田中耕作的农民顺手拔了地边的野草,为此换来三年有期徒刑(缓刑)的刑事处罚,相信在普通民众看来的确不可思议。出于对自己也可能在类似场景中“犯罪”的恐惧,民众对于判决的质疑也就显得合情合理。这同样也是民众此前质疑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事实真正如此吗,即使是透过新闻稿件,我们依然可以嗅到一丝不同的味道。其中第一点就是森林民警是在何种条件下通过什么方式查获了秦某的野草,通常看来地边顺手拔出的野草并不会进入民警的视野,但秦某最终被“查获”。第二点是公安机关对其做出了行政处罚的决定。虽然这一决定与在检察机关推动下的刑事处罚尚有一段距离,但两机关均认定秦某的行为属于“违法”,这说明在案件的事实层面并不存在太大的认定分歧。但整体上来看,稿件似乎更让人愿意相信秦某的无意和无辜,这也成为舆论关注本案的缘由。从媒体角度出发,这似乎是一篇主要宣传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的稿件,也许正因为如此,稿件忽视了对案件判决本身的一些必要交代。

法律是神圣的,但法律并不是神秘的。

即使是人们有普遍共识的犯罪行为,在面临纷繁复杂的案件事实时也可能会产生全然不同的结果。但是法律的普适性决定了它本身应当是可以被一般公众所理解和接受的。相似案件报道所产生的割裂,民众朴素认识与法律条款之间的距离,需要法院进一步的释明。

面对本案判决引起的舆论热点,法院需要做的就是第一时间将判决的理由和依据作出及时公开的回应。事实上,现在法院的判决书公开上网已经成为惯例,但比起浩如烟海的判决书文库,对民众热议的案件及时进行回应和剖析,则更是一场精准的普法课堂。

审判机关是权威的,但是行使审判权的人是需要监督的。民众在关心讨论案情依据的是内心普遍认识的“公平和正义”,当判决与这一认识始终无法弥合的时候,我们需要审视判决本身是否存在问题。是对事实认定错误还是法律适用有问题,抑或是判决过程中存在其他认为的干扰因素?

“法不强人所难”作为对公民行为最低标准的要求,它应当是一般人可以以较小代价就可以遵守的,如果我们都无法避免秦某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那或许对本案的讨论对于法律的修订同样具有推动意义。我们期待关于本案审判更多细节的呈现,让公众与司法之间多一些互动,多一些共识。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莫开伟:对在校大学生金融消费需求应有万全之策

为防止在校大学生毕业之后逃避银行债务,可建立严格的大学生信用征信体系,在大学毕业后规定的年限内不及时偿还贷款或故意逃避银行贷款(意...[详细]
齐鲁网 2017-04-19

朱永华:“蹲式窗口”背后有多少丁副市长式思维

这种基于曝光之后的硬件整改,显然并不意味着对群众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的完全转变,关键还在于清除背后的“丁副市长”和对办事群众存在的丁...[详细]
齐鲁网 2017-04-19

宋沅君:说不完的《西游记》,道不尽的“女儿情”

一部电视剧能霸屏30年是不可能了,如果我们怀念杨洁和《西游记》,不过是在怀念属于那个年代的浪漫主义情怀,怀念那种单纯质朴的开创精神,...[详细]
齐鲁网 2017-04-19

鲁曰:幼子不可欺以言,童蒙不可欺以文

育人以谨言为宗,幼子则其中之重,言多谬误,何以征信;意自恍惚,何以立身。少而立之,长而墮之,何及于少而未立、长而建之乎?幼子如镜,...[详细]
齐鲁网 2017-04-18
陆玄同:《西游记》的开拓者 杨洁的“取经路”

陆玄同:《西游记》的开拓者 杨洁的“取经路”

等到渐渐长大,才明白,《西游记》故事的精彩之处在戏外。才知道若没有那群充满信念的演员,没有那个执着坚持的杨洁导演,断然没有这部气贯...[详细]
齐鲁网 2017-04-18

谭浩俊:调整东南沿海高铁列车票价是市场化使然

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铁路运输企业发展与困难并存的局面也会越来越明显。如何促进发展、克服困难、化解风险,除了调整服务价格之外,引进...[详细]
齐鲁网 2017-04-18

朱永华:杨洁女士驾鹤已西去,留下经典在人间

大凡像笔者这样的60后都记得很清楚,早在86版《西游记》没有成片之前,在得知将要被拍成电视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不但经常会“幻想...[详细]
齐鲁网 2017-04-18

王彬:“二维码乞讨”是对社会道德伦理的挑衅

这种“职业乞丐”,令人不齿,其实质上是一种出卖个人尊严来获取利益的行为。在现实中,更是被社会的道德伦理所排斥,有些甚至还会触犯相关...[详细]
齐鲁网 2017-04-18

致敬《西游记》总导演杨洁,致敬她的“态度、精神和志气”

没有制片、导演杨洁的辛勤付出,就没有这部电视剧的巨大成功,没有她对艺术的高标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就不会有这部传奇电视剧至今连播不衰...[详细]
齐鲁网 2017-04-17

粲兮:滑轮遇上中国风,中国元素青春演绎中的反思

济南女孩这一新闻的争论点也在于此,就这段表演来说,除了几个中国舞蹈动作,整体舞蹈风格还是偏时下流行的嘻哈风,在这样的舞蹈作品中,中...[详细]
齐鲁网 2017-04-17

沉重悼念杨洁女士:敢问路在何方,路永远在脚下

她作为第一位山东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在新中国建立前一年就已经投身于播音事业,她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影视文化建设,她是一位...[详细]
齐鲁网 2017-04-17

谭浩俊:“跪式窗口”舆情应对为何网民不买账

既然如此严格而规范,那“跪式窗口”又是如何出现的呢?为什么会出现凳子移动了,群众就要跪着办事的现象呢?显然,在“跪式窗口”面前,所...[详细]
齐鲁网 2017-04-17

朱永华:小学生“烹饪美食”,“烹”出教育新理念

笔者并不赞同全班孩子都成“大厨”,这个班级的做法也并不具有可复制性,但“全班成大厨”所烹制的并不只是美味佳肴,而是“烹”出了新的教...[详细]
齐鲁网 2017-04-17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