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付彪
连日来,“快的”和“嘀嘀”两大软件针锋相对的“烧钱大战”让不少淄博市民的打车热情高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这场打车“狂欢”中受益的多为年轻的出租车司机和乘客。有网友呼吁,对于新生事物带来的便利,中老年人一样有权利享受。而这时,子女有义务帮助他们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2月28日《鲁中晨报》)
作为一种公共交通资源,出租车的受众群体是所有市民,但由于有了数亿元巨额打车补贴,很多出租车司机又开始有了挑肥拣瘦、拒载的情况出现。对于那些年纪比较大的人来说,出租车司机即便在公路上看到他们招手也不会停车载客,这无疑对老人们来说很不公平。事实证明,会使用打车软件的优势是明显的。作为子女,教会老人“打车”,既是形势所迫,也是责任所系,更是孝亲的实际体现。
这两天,微博上疯转一组名曰“手绘微信说明书”的教爸妈使用微信的漫画。这份在网友眼中很萌、很有爱、简单、催泪的说明书,出自山东一个叫张明的北漂小伙之手。虽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凡看过这组漫画的人,都无不为他的孝亲之情动容。因为他不仅仅是在教父母微信的使用方法,同时还是一份亲情反哺、一份精神关怀与赡养。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日渐老去,子女如何反哺?这份“微信说明书”无不给我们提供了样本。眼下,老人们面临着“打车”难题,作为子女,我们也应当像张明那样,耐心地、不厌其烦地教会父母使用打车软件,使他们外出不再受到冷落和“歧视”.以此类举,在其他领域,老人们的需求同样也应得到尊重和满足。
扪心自问,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又为父母做了多少呢?不得不承认,我们给父母的反哺确实太少了。
《孔子家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说,敬老孝亲要趁早,别等父母不在时,徒留遗憾。因此,无论我们是贫是富、是卑是尊、是近是远,不妨从现在做起,从教会老人发微信、用软件“打车”等点滴小事做起,在父母有生之年,尽心行孝,莫待明天!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