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③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

2018-11-14 10:26:11

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人民观点)

——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③

本报评论部

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规则文明,就是在点亮你我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飞机上,有乘客把脚放在小桌板上,被乘务员劝阻后却指责机舱管理不够人性化;女子骑电动车闯红灯与正常行驶的出租车发生剐蹭,未受伤的情况下竟索要高额赔偿;小区门口,未拴牵引绳的宠物狗吓到孩子,妈妈赶狗保护孩子,反遭狗主人拳打脚踢……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引人深思:为什么规则会被无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规则体系日趋成熟,如何培养出与之相匹配的规则意识、精神文明,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道必答题。

有时候,矛盾、误会乃至风险,常源于对规则的漠视。有的人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是没意识到“自己声音大会影响他人”,稍加提醒还能改正;但也有人属于“明知故犯”,规则于自己有利就遵守,规则妨碍了自己就破坏;更有甚者,认为守规则是笨拙、迂腐、怯懦,绕过规则得了便宜,才显得聪明、灵活、有本事。凡此种种,不仅容易引发矛盾、扰乱秩序,还会“摊薄”社会信任,带偏社会风气。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尽人皆知的俗语,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肌体中,规则就是筋和骨。有了明确的规则,才能框定人们的行动边界。在传统熟人社会,人的流动性不强,熟人之间的评价,构成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强,“住了3年没跟邻居说过一句话”也不鲜见。这样的“陌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需要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彼此关系,定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楼道里“不准倒垃圾”的告示,到国家的成文法律,只有规则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也只有通过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和守则能力,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挺进。

不遵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是督促人们遵守规则的重要动力。绝大多数人对法律令行禁止,是因为知道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但法律只是规则的一种。为什么有行人看到红灯亮起,仍不假思索地闯过去?为什么有人无视禁止吸烟的标识,转过头去就点上一支?为什么有人敢于“碰瓷”,信奉“越胡闹越有利”的歪理?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违反规则的“代价”不高,有时候还能占“便宜”。这样的苗头不刹住,也会影响全社会对规则的敬畏。对整个社会来说,无论是道德规范、行业规则,还是公司章程、校规校纪,恰恰是那些“软规则”的落实情况,展现着文明的水准与素质的高低。

前些天,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牵动人心。这场悲剧以血的代价警示人们,很多时候规则是生命的“安全带”。“一个不守规则的乘客,一位处置不当的司机,让15条生命瞬间逝去。”人们在愤懑、感慨、悲叹的同时也在反思,假如车厢里有人警示抢夺方向盘的法律后果,有人上前进行有效制止,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确实,当我们的社会氛围,能对不守规则的行为尽快给出否定评价和制止行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就能大大减少。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时代,不守规则的“代价”被显著提高了。无论是高铁上霸座,还是景区里破坏公物,只要被晒上网,就不得不承受来自舆论的谴责和压力。在不文明行为可能被随时随地“现场直播”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培养一点尊重规则、敬畏规则的“镜头感”。

不守规则的代价需要提高,守规则的意识则需要深入人心。不久前,一位警察在给违规车辆开罚单时,发现6岁的孩子正在“教育”违规的父亲:“我爸该罚,喊他停在停车库他不听,到处乱停车,就要处罚他。”幼小的孩子不一定懂得违规的“代价”,但却从心底里认同“守规则才是对的”。为刚性的规则体系构建成风化雨的文化环境,通过教育的方式在每个人心中播下规则的种子,才能让自觉遵守规则融入血液,凝聚起全社会的文明共识。

不久前,有地方的教育部门对社交网络中的家校群“约法三章”,制定出提升网络平台交流效率的新规则。网友感慨,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规则文明,就是在点亮你我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4日  05 版)

[责任编辑: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人民日报钟声:为了亚太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

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将为亚太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区域带来更多合作与发展的新动能,共筑亚太梦想,共同迈向...[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13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枫桥经验”之所以历久弥新、富有活力,就在于始终依靠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始终坚守人民至上这一不变初心,始终弘扬改革创新这一时代精...[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13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中国经济的大海更加壮阔

40年来,中国人民用辛勤和汗水书写了“人类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奋进新时代,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始终做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12

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深情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11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开放,感受进博会的“磁场效应”

这个中国网上消费者发明的节日,正在成长为全球瞩目的消费盛典。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不仅将年年办下去,更会从6天展会扩展成365天的平台...[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09

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相向而行,推动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全球共同开放,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我...[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09

人民日报评论员: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要更加奋发有为

广大民营企业家更加奋发有为、踏实奋斗,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我国民营经济就一定能创造新的奇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07

人民日报评论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顺应历史大势,把握时代潮流,携手同心,同舟共济,我们就一定...[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07

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的中国超级盛会,为何定在上海?

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作为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进出口国,中国举办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在全球经济发展与贸易...[详细]
瞭望智库 2018-11-07

牛弹琴:上海进博会,中国收获十大红利!

上海开埠100多年来,破天荒头一次。因为这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劝世界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国际贸易史上的大创新,前所未有...[详细]
牛弹琴微信公众号 2018-11-06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让世界共享“中国机遇”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让世界共享“中国机遇”

有人形容进博会是“中国搭台,世界合唱”。的确,参加进博会不仅是企业层面进入中国市场、扩大对华出口的一次契机,也是国家间促进多边经贸...[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05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使我们的文化符号充满魅力

比如,好莱坞电影就是依靠塑造众多经典IP,吸引了全球数十亿观众。IP发展,已经成为打造世界级文化符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和方...[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05

人民日报: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胜信心

信心来自实绩,实干增进信心。我国发展一时一事会有波动,但长远看还是东风浩荡。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保持战略定力...[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1-05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