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北青报王晓毅专栏 :“跨界农民”何去何从

来源:北青报

作者:王晓毅

2018-10-21 13:37:10

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瑞典的时候,朋友拉我们去郊游,同行的有一个法国女孩。我问女孩在瑞典做什么,她回答说在做农业。这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如果她说是学生,或者是教师、公司白领等职业,可能很容易理解,但是做农业,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因而便有了太多的问题。比如土地从哪里来,有多大面积,种植什么,是自己种着玩,还是要靠农业维持生活,如果是维持生活,那么农产品卖到哪里去等等,都是一些凭想象没有办法想清楚的问题。

大体上的印象是,现在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以后不急于找到工作,他们因为喜欢农业,便尝试着租下一块土地,种植一些他们觉得有意思的作物。这些作物也许是满足自己食用,也许可以在一些农产品市场出售,但是收入是很有限的。农业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做得好,也许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如果做得不好,也许几年后他们会去做别的。

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是不同的,他们自己没有土地,做农业是兴趣和生活方式。他们也不同于现代的农民,没有大的投资和大型农场,大部分还是人工劳动,而不是有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在西方的许多国家,这种跨界的职业选择虽然还不能说越来越普遍,但的确比过去多了。

现在,中国也开始出现这种“跨界农民”了,一些城市人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成为新型农民。首先,这些新型农民爱农业和农村,他们之所以选择从事农业,也是因为他们喜欢农业,很多人带有情怀和感情来做农业,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中,这使他们在农业中会有所创新。其次,他们的知识结构、社会资本都使他们可以从事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他们将许多新的农业理念带入了农村和农业,对农村和农业发展起着示范带动作用。再次,他们进入农村以后,也改变了农村居民的人口结构,使农村的人口结构更多样化,农村生活更丰富多彩。

这些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不同。他们往往是“漂”在农村,很难完全融入农村社会。农民有两层含义:第一,农民是一种职业;第二,农民也是一种身份,他们有土地,长期生活在村庄,是村庄的成员。而“跨界农民”恰恰是没有农民身份的人。

因为没有农民身份,他们很难获得稳定的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由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大部分地区的土地都已经明确了农户的承包权,并通过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促进土地的流转。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更欢迎农业公司进入,为农业公司的土地流转提供各种便利,对这些“跨界农民”所需要的小规模土地流转,往往支持力度不足。所以,这些跨界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经营权困难更多,也更不稳定。

因为没有农民身份,他们无法获得各项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农业经常被称为弱势产业,大多数国家都为农业提供了各项保护和支持政策。中国的惠农政策有数十项之多,其中很多政策都与土地所有权或承包权联系在一起,也有一些政策与农村集体成员身份密切相关。这些既没有农民身份也不是农业公司经营者的“跨界农民”能得到的支持十分有限,这加大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困难。

现有农村宅基地政策也给“跨界农民”带来了不稳定性。长期以来,农民都是免费从集体获得宅基地,非农村集体成员没有权利获得宅基地,他们很难到农村居住。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外流,无人居住的农村住房越来越多,决策层意识到,盘活农村宅基地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振兴乡村经济,因此要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但是怎样才是“适度放活”?如何才能“适度放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严格禁止城市居民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和私人会馆,各地都严格执行这条禁令。政府鼓励外来投资者利用农村经营用地从事非农业生产,但是城市居民能否利用农民的宅基地建设自住房屋,却没有明确规定。这就使城市居民很难获得稳定的居住权,而如果不能在农村稳定居住,他们就很难融入农村。

过去30多年来,大量农村人口一直“漂”在城市,他们在城市没有能力或没有资格购置住房,因此一直不能成为城市的市民。现在,各项对农民进城的限制政策正在逐渐取消,但是对城市居民进入农村的限制政策仍然存在。这些从事农业生产的“跨界农民”能够给乡村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但他们能否成为乡村有机组成部分,仍然是未知数。

[责任编辑: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

北青报特约评论员:中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变大势不变

要通过财税、金融、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基础性重大改革的推进,通过农民工市民化、精准扶贫、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稳步提...[详细]
北青报 2018-10-21

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股市利好政策要转化为长效机制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今年第三季度的GDP数据。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5%,虽然相比今年前两个季度有所下降,但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也为...[详细]
北京青年报 2018-10-20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经济有韧性有底气

不可否认,美国挑起和升级贸易摩擦,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困扰和冲击,但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总体可控。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实现...[详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10-20

人民日报钟声:“投资热土”彰显中国经济韧性

中国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不断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具有如此开放眼光的...[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0-20

写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一周年之际③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在民族复兴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当今世界风云际会的变局之中,破除“发展起来之后”的烦恼,迈过“进一步发展”绕不开的坎,走过万水千山...[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8-10-20

北青报社评:“不乱建仿古街”应成为保护性共识

当地村委会负责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像袁家村这种模式在陕西省,有将近60家都在做。“造街热”风靡的背后,看似乡村旅游商机无限,却陷入...[详细]
北京青年报 2018-10-19

北青报:高校千分之一的淘汰率算是“严出”吗

当一所学校的淘汰率只有0.1%(2万学生淘汰20人)时,这几乎就相当于没有淘汰。以笔者之见,我国大学的平均淘汰率应该至少10%,才能实现提高培...[详细]
北京青年报 2018-10-19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用高水平“双创”助力高质量发展

只有将创新的意识播种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形成鼓励探索、嘉奖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气与价值理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积淀肥沃的土壤,...[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0-19

写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一周年之际②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们就一定能让幸福的阳光普照神州大地,让改革...[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0-19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增强大局意识才有大作为

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自己要增强大局意识,还要善于团结人、发动人,汇聚众人之智,用好众人之力,形成共同奋斗的强大合...[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0-18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绘好乡村“富春山居图”

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搭上全面小康的快车,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执政党的庄严承诺,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初心和情怀...[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0-18
写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一周年之际①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写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一周年之际①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今天,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一周年的日子。回望过去一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3亿多中国人民攻...[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0-18

人民日报治理者说:脱贫攻坚要激发“头雁效应”

近年来,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的要求,以建强组织服务脱贫、以健全制度保障脱贫、以汇...[详细]
人民日报 2018-10-17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