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6-10-17 15:14:10
“齐鲁时代楷模”苏庆亮(资料图)
作者:陆 萍
46岁,苏庆亮“匆忙”走完了短暂的一生,21载,他用忠诚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品格。如今,昔日的“穷陡山”已然变成青山绿水的“金陡山”,扶贫路上又有一个村成功脱贫致富,争当合格党员的路上,又为后来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以坚强信念诠释对党忠诚。1994年,年仅24岁的苏庆亮被下派到大陡山村担任支部书记,自此,他放弃了乡镇机关工作和大好的政治前途,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贫困村的建设与发展的一线,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冲了上去,在扶贫战场让党员的身份与公仆本色显了出来。正如苏庆亮自己说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要经得住考验,不能给组织丢脸。正是凭借着这么一股子信念,苏庆亮不仅让荒山变宝山,让穷村变富村,更是要求自己勤俭节约,不拿村里一针一线,他为大陡山村创造了亿万资产,但家中都不如村里的一般家庭富裕,留给家人的只有一摞摞工作日记。他给村里建起了600亩的有机茶园,自己却从不喝茶,只为了怕别人说自己沾集体的光,影响了村干部形象。苏庆亮用他极尽苛刻的自我要求和冲锋在前的行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坚强党性和政治品格。
以一心为公诠释忠于人民。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村支书不是好支书。让大陡山富起来,一直是苏庆亮的不变追求。面对村子四周的荒山峻岭,他决定做活荒山淘金这篇大文章,从绿化荒山到流转土地,再到栽种果树,发展苗圃,种植茶园,用工作实绩证明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格言,为村里建起了“绿色银行”。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他双管齐下,用环境优势招商引资。如今,村子富起来了,环境质量却没有退步,居住环境更加宜人舒适。苏庆亮真正践行了一切为了群众,发展为了人民的宗旨,不仅让村里人钱包鼓了,腰板硬了,更是建起了小康楼,修路架桥、安装路灯,建高标准教学楼、卫生院、公交车停车场,从出行、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让群众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实惠和红利。苏庆亮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以群众的幸福感为准绳谋发展,让大陡山村成为脱贫攻坚的先锋示范村,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如何争做合格党员。
以担当实干诠释忠于事业。无私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苏庆亮脱贫强村工作中的优秀品格之一。发展苗圃之初,为了看护好,苏庆亮经常半夜跑到地里,后来干脆睡在了山头的窝棚里,一守就是两个多月;扬水站修建的关键期,正值苏庆亮的妻子住院生产,但他硬是没有照看妻子一天,村民“浇水难”的问题解决了,但他“亏欠”妻子的更多了;架环湖桥的那年,苏庆亮刚刚做完阑尾炎手术,刀口还未完全愈合,他便跳入水中查找排水闸阀,结果导致二次住院。苏庆亮带领着村子变富变美,自己的身体却慢慢垮了下来。他这份殚精竭虑、舍身忘死的无私付出和工作热情,不仅用在了大陡山村的致富路上,在为全区的扶贫工作想点子、找路子的时,也是再苦再累也心甘。在他身上,有着一种时不我待的奋发进取精神,有着兢兢业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苏庆亮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扶贫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激励和感染着更多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网上投稿;请关注齐鲁时评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