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网 2016-07-08 08:43:07
作者:丁 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些对历史和未来充满深情、对真理和信念充满激情的诗样表述中,有着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发展统一性。这种统一,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是中华文明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无他性;从发展的角度而言,每一次适应时代发展新趋势的实践姿态,与我们的精神互为作用——实践为精神奠基,精神为实践添力。
如今,以发展为主线的“中国梦”,再次以“赶考”的形式提出,是对自上而下期待发展的信心和科学发展的决心高度凝练式总结。这也是我们根植于中华传统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各个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实践赋予新时期的“赶考”更为深远的意义。
赶考路上,人民是永远的考官。这一点,既是党的人民性决定的,更来自于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所望所求、所期所盼;既是来路所依,更是去路所需。
“发展让人民得利”,人民是否得利、能否得利,作为发展“第一当事人”和历史“第一见证者”,最有发言权的就是人民。老百姓,这一天地之间一杆秤的“定盘之星”,他们的口碑,才是对发展褒奖的金杯银杯。这是一种“去高楼大厦化”和“去政绩化”的理性声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个社会对这种声音的充分重视和尊重,既可为个人崇拜式的为官思维“排毒”,又能为虚张声势的浮夸式工作方式“刹风“,更可为这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立柱架梁、夯基垒台。
所以说,防民之口的“防”,并非“提防”,也非“堵塞”,而应为“疏”。 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是为最大程度的“疏”。无论是针对一个小的群体,还是大到一个国家,其领路人和带头人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代表着这个群体、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更意味着这个群体、这个国家的百姓尊严和人民福祉。赶考路上的民意,既可成为“悠悠之口”,也可成为一呼百应。
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这场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赶考”,所承载的共产党人对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想,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世界之林的国人抱负,正在实践过程中一次次将远大理想“物化”为艰苦创业和实干奉献,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跨越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
迎着人民群众期盼的眼光,接受时代的每一次挑战。从1949年3月的“进京赶考”到今天“‘赶考’远未结束”;从“赶上时代”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交由人民评判的一份时代“赶考”答卷,人民同样是作答者。历史由人民创造,时代的每一次前进都是对发展底蕴的一次积累,时代的每一张答卷都是对“继续前进”的不断总结。
在“赶考”的路上,永远结伴而行——共享时代发展的物质繁华,汲取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凝聚国强民富的强大合力,弘扬民族精神的无限荣光。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